长沙县委书记杨懿文:树经济发展与环境治理双赢“零碳标杆”

11.12.2014  15:17

长沙县委书记、长沙经开区党工委书记杨懿文正在接受媒体专访。曾诗怡 摄

  红网长沙县站12月11日讯(星沙时报记者 周顺利)成立工作领导小组,开展碳普查,出台“零碳县”发展规划……从去年年底在全国率先启动“零碳县”创建开始,长沙县的零碳之路走得坚定而扎实。在10日于北京举行的第十四届中国经济论坛上,长沙县率先在全国创建首个“零碳县”的举动,备受国内外广泛关注。昨日,长沙县委书记、长沙经开区党工委书记杨懿文在接受媒体集体专访时表示,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举措,长沙县将力争在全国成为经济发展与环境治理双赢的“零碳标杆”。

  “我们有责任也有能力创建'零碳县'。”杨懿文首先从为什么要创建“零碳县”谈起。他说,长沙县作为在全国排名第7的工业大县,在应对气候变化、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问题上有责任作出努力。

  “长沙县作为全国排碳大县,如能够成功创建'零碳县'的话,那么全国2800多个县也都可以复制我们的这种模式,这对全县乃至全国和世界都是一种贡献。基于这一考虑,我们最终决定启动'零碳县'创建工作。”杨懿文表示,“长沙县的零碳,不是单纯地为零碳而零碳,而是在不放弃经济增长的前提下实现零碳。

  在正式启动之前,“零碳县”的创建经过了科学的数据分析和充分的技术论证。长沙县曾委托长沙环境保护职业技术学院对全县碳源碳汇进行了盘查与核算,对一个地区的碳排放进行全面普查,这在全国也属首例。根据结果,2013年与2012年相比,虽然全县的GDP总量增加了近100亿元,但碳排放总量只增加4.82万吨,万元GDP碳排放量不仅没有增长,反而呈现出下降趋势。

  碳普查的结果,一方面说明万元GDP碳排放量在节能减排措施得力的情况下,是可以在经济高速增长的背景下得到控制的;另一方面,年度碳排放量在同样的背景下,要控制增长是比较困难的。所以,要控制年度碳排放量增长,在稳定节能减排措施的同时,也要积极寻求除森林碳汇之外的新碳汇,而这恰恰需要一种高效的碳捕捉技术。而中南林业大学教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高级专家雷学军教授发明的“速生草碳转化刈割封存降碳除霾技术”就成为了很好的选择。

  今年11月12日签署的《中美气候变化联合声明》中提到,要推进碳捕集、利用和封存的重大示范,证明长沙县“零碳县”建设采用的技术是可行的。“通过种植速生草捕碳并将其封存转化为碳产品,可以形成碳产业链。”对于项目的前景,杨懿文十分看好。他说,一方面封存的碳可以通过碳汇交易平台获得资金;另一方面,由于碳产品的应用非常广泛,未来长沙县有望培育出一个庞大的碳产业,从而占领未来产业的制高点。

  “零碳县的创建也是长沙县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举措,将大大激发全县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内生动力。” 杨懿文表示,“零碳县”的创建是一个全面而系统的工程,需要一个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他介绍,为此,长沙县做了大量基础性的工作,出台了《长沙县“零碳县”发展规划》。目前正根据规划分阶段分步骤地推进,并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同时,围绕产业低碳化、生活绿色化和碳汇规模化三大任务,启动了零碳机关、零碳企业、零碳乡村、零碳社区、零碳学校和零碳体验馆建设等示范工程建设任务,争取到2025年,碳排放总量实现2013年基础上的零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