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老司城申遗成功 湖南首个世界文化遗产诞生

04.07.2015  19:21

老司城遗址航拍图

老司城风俗毛古斯舞土家族毛古斯舞 卢瑞生摄

老司城遗址实地拍摄 万姗姗摄

华声在线7月4日讯(记者 万姗姗)“老司城申遗成功了!”7月4日,当这个振奋人心的消息从德国波恩传到中国,传到湖南,传到永顺县时,永顺50多万人民欢欣鼓舞,奔走相告,同跳当地特色摆手舞,整个永顺成了一片喜庆的海洋。

老司城遗址位于永顺县城以东灵溪河畔,是古溪州彭氏土司政权的司治所在地,是土司时期中国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彭氏土司政权始建于后梁开平四年(910年),鼎盛时期辖20州,范围涉及湘鄂川黔渝滇等省市边区,止于清雍正六年(1728年)“改土归流”。前后历经五代、宋、元、明、清,历时818年,历经28代,共35位刺史或土司。

城池遗址依三级台阶地形而分为三区:居民区、衙署区、首领生活区。遗址为“三纵五横”的棋盘式布局。有河街、左街、右街、正街、半坡街、五屯街、鱼肚街和东门街八条街道。街道全由红褐色花纹卵石砌成的图案,在图案纹理上颇具民族特色,有三角形、菱形和直线直角形等等各种几何图案。这些图案随地势而变,整齐匀称,古朴大方,表现出浓郁的土家民族风格和泥土气息。

老司城遗址是国内目前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历史最悠久的古代土司城市遗址,具有极为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其完整地体现了迄今已消亡的土司文化传统,为研究集传统文化、民族文化、家族文化、政治文化等多元文化为一体的土司文化提供了独特见证;其完整地反映了土司及土司制度的产生、发展和消亡全过程,填补了中国土司制度考古学的空白,为研究土司制度提供了物化载体。同时,老司城还完整地见证了汉文化与民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是中国古代中华民族大融合的典范,是民族区域自治的成功案例,为研究土家族传统民族文化、乡土文化提供了实物例证,为探讨当今世界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之间和谐共处之道提供了难得物证。

永顺县抓住机遇,举全县之力申遗。老司城遗址申遗工作得到了国家文物局和省委省政府、州委州政府、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省文物局及新闻媒体的高度重视和支持,相关领导多次深入老司城遗址督促指导,省、州、县三级均成立了申遗领导小组和办公室,省政府和州政府采取连续三年将申遗工作纳入目标管理绩效考核内容,确保申遗工作有序推进。

同时,坚持档案建设是为申遗工作提供基础佐证的原则,按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四有”档案标准,加强老司城遗址档案中心建设。老司城遗址档案中心在ICOMOS委派专家现场考察评估和后期需要提供完善申遗文本补充资料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被授予“湖南省一级档案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