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止的文物垂青史 活着的文化创奇迹

05.07.2015  00:28

静止的文物垂青史    活着的文化创奇迹

老司城遗址成为湖南首个世界文化遗产 

永顺县长陈海波宣布老司城遗址申遗成功 周义林 摄

永顺县申遗庆典现场 周义林 摄

永顺县申遗庆典现场 周义林 摄

华声在线7月4日讯(记者 周义林)“老司城遗址申遗成功了!”今天的永顺县举县上下人人脸上洋溢着喜庆的气氛,下午4时,当这个振奋人心的消息从德国波恩传到中国,传到湖南,传到永顺县时,永顺50多万人民欢欣鼓舞,奔走相告。古老的唢呐吹起来,激人的溜子打起来,欢腾的巨鼓擂起来,嘹亮的山歌唱起来,丰收的摆手跳起来。永顺县城万人空巷,老司城村欢聚一堂,永顺的村村寨寨大山深处,到处都是“红灯万盏人千叠,一片缠绵摆手歌”的喜庆海洋。

老司城申遗成功,实现湖南历史零的突破

老司城遗址2001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0年进入首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名单,2011年入选2010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2012年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2013年列为中国2015年世界文化遗产申报项目,2014年完成申遗文本提交及ICOMOS专家现场考察评估等关键环节任务,2015年7月 日,经联合国第39届世界遗产大会表决通过,被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湖南省第一个世界文化遗产,实现湖南历史零的突破。

老司城遗址位于永顺县城以东灵溪河畔,是古溪州彭氏土司政权的司治所在地,是土司时期中国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彭氏土司政权始建于后梁开平四年(910年),鼎盛时期辖20州,范围涉及湘鄂川黔渝滇等省市边区,止于清雍正六年(1728年)“改土归流”,历经五代、宋、元、明、清,历时818年,历经28代,共35位刺史或土司。城池遗址依三级台阶地形而分为三区:居民区、衙署区、首领生活区。遗址为“三纵五横”的棋盘式布局。有河街、左街、右街、正街、半坡街、五屯街、鱼肚街和东门街八条街道。街道全由红褐色花纹卵石砌成的图案,在图案组织上颇具民族特色。有三角形、菱形和直线直角形等等各种几何图案。这些图案随地势而变,整齐匀称,古朴大方,表现出浓郁的土家民族风格和泥土气息。

老司城遗址是国内目前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历史最悠久的古代土司城市遗址,具有极为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其完整地体现了迄今已消亡的土司文化传统,为研究集传统文化、民族文化、家族文化、政治文化等多元文化为一体的土司文化提供了独特见证;其完整地反映了土司及土司制度的产生、发展和消亡全过程,填补了中国土司制度考古学的空白,为研究土司制度提供了物化载体;其完整地见证了汉文化与民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是中国古代中华民族大融合的典范,是民族区域自治的成功案例,为研究土家族传统民族文化、乡土文化提供了实物例证,为探讨当今世界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之间和谐共处之道提供了难得物证。同时老司城遗址与周边魅丽的山水融为一体,体现了文化与自然紧密结合,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极具多元立体展示价值。

各级领导高度重视申遗工作

中国文化部副部长、国家文物局局长励小捷高度感叹道:“深山之中的老司城遗址,竟然有1961年国务院确定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溪州铜柱,有2010年度全国考古惊世大发现,确实令人震撼。”北京故宫博物院原院长、中国考古理事会理事长张忠培高度评价:“老司城是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保存最为完整的军事性城堡,是中国南方少数民族地区最具典型性的古文化遗存。老司城遗址及溪州铜柱,是研究土家族历史文化、中国土司制度及区域民族自治制度的珍贵实物资料……从综合的角度来看,我们世界文化遗产还没有这种类型的,这是中国一个很有特色的类型。

永顺县抓住机遇,举全县之力申遗。老司城遗址申遗工作得到了国家文物局和省委省政府、州委州政府、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省文物局及新闻媒体的高度重视和支持,相关领导多次深入老司城遗址督促指导,省、州、县三级均成立了申遗领导小组和办公室,省政府和州政府采取连续三年将申遗工作纳入目标管理绩效考核内容,确保申遗工作有序推进。永顺县委书记石治平、县长陈海波亲自担任申遗领导小组组长和副组长,组建了老司城遗址管理处和老司城遗址博物馆,老司城遗址申遗办每年抽调一批工作人员,实行申遗办、管理处合署办公,明确10个工作组职责,所有县级领导和相关部门都安排了各自工作任务,按“一月一部署、一月一督查、一月一点评”工作要求,确保按申遗时间节点推进工作。同时,聘请具有编制申遗文本丰富经验的国内一流申遗团队编制土司遗址申遗文本。收集整理相关史志和土司相关书籍300多册、图片资料7000多张,以及水利、气象等22个部门文件资料56件,及时提供给文本编制单位。2013年12月申遗文本顺利通过ICOMOS格式审查;先后两轮及时提交完成了ICOMOS来信要求申遗文本编制所需资料补充工作,2015年4月顺利通过了ICOMOS对申遗文本的最终审查。

永顺加大力度保护申遗成果

加强考古发掘研究,强化遗址保护传承。聘请省考古所针对性开展考古调查、发掘和研究,完成考古发掘4800平方米,勘探面积2万平方米,出土各类文物5万余件,出版考古报告《永顺老司城》(上中下册),进一步厘清了遗址布局,为价值研究提供了翔实资料。委托吉首大学从多领域进行学术研究,完成研究论文7篇、专著9部、研究综述3篇。汇聚国内科研院所专家和申遗文本专家的集体智慧,揭示了土司遗址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同时,以完善法规体系加强遗址保护管理,颁布实施了《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老司城遗址保护条例》、《老司城遗址保护管理规划》、《老司城遗址房屋管理办法》系列法规15个,编制了遗址保护规划及建设方案77个。强化遗址本体保护,实施了一系列文物本体保护工程,完成了危重文物本体抢险加固工程、本体保护及展示工程、消防、安防、监测体系工程,完成了祖师殿、玉皇阁、文昌阁、子孙永享牌坊等古建筑保护维修和防雷工程。加快博物馆建设,使之成为全面诠释展示土司文化、土家族文化的重要窗口。加强现场守护,加大遗址区日常巡查和监管力度,对重点遗存、重点区域实行24小时值守,确保遗址及文物安全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开展环境整治,完善档案资料。严格按照《世界遗产公约》、《威尼斯宪章》、《奈良真实性文件》要求,用世界文化遗产视角和“原遗址、原生态、原文化、原住民”的保护原则加强遗址保护管理,全力推进“治山、治水、治污、治路、治乱”工程,实施了遗址核心区民居搬迁及安置补偿、民居改造、绿化、污水处理和电力通信饮水管线下地工程,完成了老司城公路两侧绿化、一期本体保护工程等建设,充分体现了遗址的真实性、完整性。同时,坚持档案建设是为申遗工作提供基础佐证的原则,按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四有”档案标准,加强老司城遗址档案中心建设,完成申遗资料纸质档案412盒、电子档案56张,收集史志文献等各种图书资料183册、相关照片5000余张,添置灭火器、消磁柜等必备设备。老司城遗址档案中心在ICOMOS委派专家现场考察评估和后期需要提供完善申遗文本补充资料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被授予“湖南省一级档案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