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法集资清理整顿工作升级 非法私募机构遭处罚

29.05.2015  12:06

  湖南新闻网消息 据长沙晚报报道  动辄百万元的投资门槛,收益常常甩银行理财、信托产品几条街,只面向小范围、小圈子开放……这些都是私募投资给人留下的白富美印象。然而,伴随着资本市场的火热和居民投资热情的高涨,私募投资领域的一些违规行为可能涉嫌非法集资而遭重点整治。日前,中国基金业协会对北京6家机构作出处罚,采取撤销登记、加入黑名单和暂停备案等处理,给投资者们敲响了一记警钟。

  6家私募机构遭处罚

  日前,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发布公告称,此前北京个别机构或其业务合作对象涉嫌以私募基金为名从事非法集资活动,给人民群众的财产造成巨大损失,对社会金融秩序造成不良影响,严重损害了行业的声誉和形象。其中,中金信安、中金赛富、中投金汇、山西和利已因涉嫌非法集资被公安机关立案侦查,华兴泰达已被中国证监会移送当地打非办进一步调查。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公告称,拟对上述机构依照规定撤销管理人登记,并对有关责任人员加入黑名单。另经调查核实,首誉光控因其合作机构涉及非法私募活动已被基金业协会暂停备案3个月。

  看似白富美的私募投资,缘何也会与非法集资沾上边?据介绍,非法私募活动或未履行登记或无备案手续,或借用登记机构名义开展非法集资活动;或者通过公众媒体,公开向社会大众宣传推介;或者表现为承诺保本保收益或以承诺预期收益率等方式,暗示保本保收益;或者向非合格投资者募集资金。值得一提的是,有的金融机构及其从业人员采用“飞单”方式销售私募基金,而投资者对此并不知情,误以为购买的是银行的理财产品,一旦遭遇亏损,因“金融从业人员已离职”而投诉维权陷入困境的不在少数。

  私募投资请避开雷区

  事实上,私募基金管理人有严格的准入和约束,依法合规开展业务,不得有非公平交易、利益输送、“老鼠仓”等损害客户利益的行为;不得承诺保本保收益或以承诺预期收益率等方式向投资者暗示保本保收益;不得不适当地宣传、销售产品,误导欺诈客户;不得进行商业贿赂;不得开展资金池业务或利用资金池借新还旧;不得采用P2P或众筹等方式对外募集资金。

  那么,参与私募投资,如何辨别机构资质和其中的风险?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提醒投资者,远离非法私募活动,除投资者需主动掌握与私募基金相关的法律知识,还应提高对非法集资活动的识别能力。首先需认识到,私募基金面向合格投资者募集,并不是大众理财产品。且私募产品往往高风险,不承诺保本保收益,不公开宣传。另外,私募基金的合格投资者有严格的要求:应当具备相应风险识别能力和风险承担能力,个人投资于单只私募基金的金额不低于100万元,且个人金融资产不低于300万元或者最近三年的年均收入不低于50万元。

  同时,长沙市打非办提醒市民,如发现身边有以私募基金为名的非法集资活动或相关线索,可以搜集相关证据向本地公安机关投诉举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