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两人当选新科美国院士 戴宏杰曾在长沙读高中

05.05.2016  09:02

  2004年,戴宏杰回到长沙市一中,为高一理科实验班的同学们作了一场精彩的报告,很受同学们的崇拜和欢迎。 长沙晚报通讯员 江晓华 供图

  在长沙市一中就读期间,戴宏杰(右)和弟弟戴宏力参观岳阳楼,并在岳阳楼前留影。长沙市一中 供图

  ●出生于邵阳,从长沙市一中考进清华

  ●虽读理科,但作文写得好篮球打得棒

  ●回校演讲,鼓励学生多培养兴趣爱好

   星辰在线5月5日讯(长沙晚报记者 岳霞 通讯员 江晓华) 美国国家科学院新科院士和外籍院士中,有两人是湖南人。当地时间5月3日,美国国家科学院公布了今年新增选的院士和外籍院士名单,华人科学家杨培东、戴宏杰和孟祥金三人当选院士,中国科学院环境地质学家安芷生当选外籍院士。其中,戴宏杰出生于湖南邵阳,高中曾在长沙市一中就读,现为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国际著名纳米技术专家;安芷生出生于湖南芷江,现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他是一个友善、可爱的孩子,跟同学相处很好,成绩也很优异。”昨日,戴宏杰在长沙市一中就读时的高二班主任程子潭老师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而长沙市一中校长廖德泉表示,作为母校,一中已向戴宏杰发去贺信,并为这样杰出的校友骄傲自豪。

  就读一中

  学习成绩很优异

  为人正直好相处

  程子潭老师今年已经77岁了。退休21年的程老一说到戴宏杰,仍然记忆犹新。“他是一个友善、可爱的孩子,跟同学相处很好,成绩也很优异。”他说,“要是班上每个孩子都像他这样,班主任就太省心了。”

  虽然戴宏杰学的是理科,但文科成绩也不错,曾得过学校作文比赛一、二等奖。

  程老回忆说,戴宏杰读高中时,老师都非常信任他,经常找他了解班级情况,“因为他为人正直,不偏不倚,跟同学关系又很友善,同学们也很信任他。”

  廖德泉以前跟戴宏杰也打过多次交道。“他最出色的一点就是从小有质疑精神,这是取得成就必不可少的条件。”廖德泉说,“他那时对做实验比较痴迷,动手能力很强,经常埋在实验室,有时候免不了迟到或者犯点小错误,但是老师总是很宽容对待。”这样的教育在戴宏杰身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感恩母校

  对一中感情深厚

  百年校庆发贺信

  戴宏杰对一中感情非常深,每次回湖南,行程再忙,他也一定要到母校看看。他念念不忘的是他成长过程中给了他无尽包容和爱护的老师。

  2012年11月,长沙市一中建校100周年之际,戴宏杰给母校发来贺电。贺电满含对母校的怀念和深情,文中写道:“1984年我毕业于湖南名校长沙市一中,进入清华,以后进入哥伦比亚,进入哈佛。现任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不管走到哪里,常怀思乡之情,常念母校恩泽……一个人做人做学问,都与所受基础教育直接相关。是母校一中老师们的谆谆教诲,潜移默化,让我逐渐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悠久文化的土壤之中。母校的教育让人没齿不忘。”

  “戴宏杰多次表示,如果一中毕业的同学去美国深造,他能帮助的就会尽量帮助。他还建议对物理、化学有兴趣的学弟学妹,可以选择读他的研究生、博士生。”廖德泉说。

  回校演讲

  上课要认真听讲

  多培养兴趣爱好

  2004年10月2日,戴宏杰回到母校,为高一理科实验班的同学们作了一场精彩的报告。“离开一中20年了,看到在座的同学们,就像见到了当年的自己。走进一中的校园,感觉特别亲切和熟悉。一中给了我很好的教育,我在一中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没有一中就没有我今天的成绩。”戴宏杰表示,一中校风朴实、学风好,老师工作认真负责,同学们学得活,视野开阔。

  他勉励同学们:“要想成绩好,我自己感触最深的就是上课要认真听课,一中老师的教学水平都很高,所以要听好每节课,掌握老师课上所传授的知识至关重要。学理科的平时要多做题,熟能生巧;此外要关心时事,多看一些关于物理、化学方面的科学新闻。”他还叮嘱学弟学妹们多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平时注重锻炼,他在一中上学时业余爱好广泛,特别爱好篮球,曾是班级篮球队的中锋。

  廖德泉也表示,戴宏杰是一中教育理念培养出的杰出学子代表,“尊重教育规律,重视学生的长远发展和全面成长”。 这也给一中的教育人一个深刻的启示:教育事业一定是爱的事业,要允许学生犯错误。尊重学生个性发展,鼓励和包容学生,对学生的兴趣爱好给予宽松环境。秉承这个教育传统,一定能教育出更多影响人类发展进程的伟大学子。

   戴门双杰

  弟弟毕业于一中

  同样成了科学家

  两个杰出的孩子,来源于父母很好的家教。与戴宏杰父亲私交甚深的廖德泉介绍说,戴父以曾国藩家书为榜样,父母亲跟孩子的沟通,写了厚厚一叠家书。不管是孩子在国内读书还是到美国求学工作期间,戴父都经常和两个孩子通信。

  2007年4月,戴宏杰回校时赠送了一本《兄弟家书》给长沙市一中,这本书就是这些家书的集结。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这本《兄弟家书》,是哥哥戴宏杰从清华学子到哈佛大学博士的求索纪实,是弟弟戴宏力从北航学子到加州大学博士的成长见证。

  戴宏力1987年从长沙市一中高中毕业后,考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电子工程系,1992年考取美国加州大学圣·芭芭拉分校读研,获化工专业博士。他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在美国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任研究助理,此后曾任美国杜邦公司高级研发工程师、美国电化学会、化学学会会员,拥有高性能锂离子电池和燃料电池技术方面的多项美国国家专利。

  戴宏杰简历

  戴宏杰1966年出生于湖南邵阳,高中在长沙市一中就读。他长期从事碳纳米材料的生长合成、物理性质研究、纳米电子器件研发,以及纳米生物医学以及能源材料等方面的研究,在上述领域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并获得了广泛的影响,是国际碳纳米材料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之一。

  1982年-1984年

  就读长沙市一中

  1984年-1989年

  就读清华大学应用物理系,获学士学位

  1989年-1991年

  留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获硕士学位

  1991年-1994年

  留学美国哈佛大学,获博士学位

  1997年

  任斯坦福大学化学系助理教授

  2006年

  任斯坦福大学教授

  2007年6月

  受聘为湖南大学客座教授

  2009年

  当选美国科学与艺术学院院士

  2011年2月

  入选“2000-2010年全球顶尖一百化学家名人堂榜单”,总排名第七,华人排名第一

  2016年5月

  当选美国科学院院士

  安芷生简历

  安芷生是中国科学院环境地质学家,1941年生于湖南芷江,曾在南京大学地质系及中科院地质所、地球化学研究所学习。他长期从事黄土、第四纪地质与全球变化研究,1991年当选为中科院院士,2000年当选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