奢侈品为何屡遭电商售假

26.05.2015  12:33

  湖南新闻网消息 据长沙晚报报道 近日,阿里巴巴和京东都因为涉嫌卖假货摊上事了。前者被法国开云集团旗下的奢侈品品牌古驰、圣罗兰等一纸诉状告上美国法庭;后者因卖翻新苹果手机被央视曝光。事实上,电商平台售假的新闻在近年来不绝于耳,而价格高昂的奢侈品,恰恰是假货的重灾区。令人疑惑的是,为何奢侈品电商常常假货横行,且屡禁不止?

  1 阿里一年内两遭奢侈品大牌起诉

  5月中旬,法国开云集团旗下的多个奢侈品牌——古驰、圣罗兰、巴黎世家等,在美国对阿里巴巴集团提起诉讼,称其在知情情形下帮助造假者在全球范围内销售假货——“共谋生产假货,并为假货提供销售和运输服务”。诉讼中还提到,阿里巴巴平台上的商家卖出的超过2000个假冒古驰包单价仅2至5美元,而正品包的零售价为795美元。开云集团还提出了索赔禁售令的请求。

  阿里巴巴回应说,开云集团的指控没有根据;阿里巴巴帮助品牌打假,将积极应诉。受增长前景和假货纷扰影响,自去年11月达到最高位以来,阿里巴巴市值已蒸发超过700亿美元。

  事实上,这是法国开云集团第二次起诉阿里巴巴。开云集团去年7月在美国提起类似诉讼,但数周后因与阿里巴巴之间的“建设性对话”撤诉。

  2 奇货可居是问题根源

  市民王女士的女儿,下个月大学毕业将步入社会,她想送一款某奢侈品牌的经典包作为礼物。“本来想在该品牌官网上下单,直接寄给女儿,给她一个惊喜。”但王女士失望地发现官网上并没有这款包。

  “电商奢侈品消费需求和市场供应的矛盾日益加剧。货源问题是电商出售假奢侈品的根源。”长沙电子商务协会秘书长王英平告诉记者,目前,电商采购奢侈品的渠道主要有三种:一是通过海外代购,或是从经销商、代工厂、奥特莱斯等渠道中“扫货”,这种渠道的产品质量有一定保证,但价格相对较高。二是让具备资格的第三方销售商通过电商平台进行销售。通常,第三方销售商每年只需向电商支付保证金,渠道本身缺乏监管,从而成为网上奢侈品市场假货泛滥的重灾区。

  第三种渠道是奢侈品品牌商授权销售。但实际上,品牌方出于“稀缺性”的考虑不会轻易授权给电商,真正能拿到品牌方授权的电商平台微乎其微。即使拿到授权,电商也往往拿不到足够的货量,无法满足消费者在购买量上的需求。像京东此次销售的苹果手机,就并未得到苹果的授权。

  3 高额利润令商家铤而走险

  一系列货源的制约,让电商平台很大程度上依赖第三方销售商进行奢侈品的售卖,而奢侈品领域的高额利润,也让不少第三方商家铤而走险。

  有业内人士指出,在品牌宣传的大量投入与实体店的高成本运营下,很多奢侈品牌的利润仍然达到80%以上。可想而知,那些高仿品没有这些品牌投入,利润就更高了。打个比方,一款真品箱包的零售价为1万元,制假的成本在100元左右,包装成本50元,各种资质证明和仓储均摊成本20元,物流成本30元,那么它的整体毛利将达到9800元。即便这些仿品以2折的价格出售,其利润依然高达1800元。

  很多时候,电商平台并非不知情,却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变相地滋长了这种售假行为。昨日,记者登录淘宝网搜索“古驰”,出现了8.63万件商品;搜索“古驰高仿”则显示“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无法显示相关宝贝”;但搜索“古驰同款”则出现了5500多件“打擦边球”的商品。

  这是因为,奢侈品的“低价促销”能为平台聚拢大量的人气,况且这些奢侈品并不是电商平台自营,即使被发现是假货,平台也能撇清关系。一定程度上,电商平台与这些售假的小公司属于“互相利用”。

  4 一些消费者“知假买假

  除此之外,一些消费者“知假买假”的心态,也促使售假行为屡禁不止。

  昨日,记者在某电商平台上看到,一家网店正在仿冒某韩国潮牌铆钉背包。正品市场价在三四千左右,而这里只要两三百元。但店家的页面上堂而皇之地打着该品牌的logo。看得出这款商品深受消费者青睐,一个月内已经卖了230多件。而且评价中99%是好评,有的网友甚至感叹,“这么好的质量,买正品的人有问题。

  一位电商界大佬曾说过,整个社会假货横行,又如何让电商平台独善其身呢?事实上,不少消费者崇尚世界顶级奢侈品牌,但又碍于囊中羞涩买不起价格昂贵的正品,于是便转而寻求电商渠道中折扣大、价格低的奢侈品。这种心态导致电商奢侈品市场日益繁荣。而部分消费者在发现买到假货后,又碍于面子,不愿意积极维权。这种消极的态度极大地纵容了网上奢侈品商家继续违法售假。

  记者手记

  电商打假不止电商有责

  先让我们来看看阿里巴巴的打假数据:2013年1月1日至2014年11月30日,阿里巴巴在保障消费者权益及打假方面投入已超过10亿元人民币;2014年前三季度,公司配合品牌权利人处理600万条侵权商品链接,配合各级行政执法部门办理侵犯知识产权案件1000余起,涉案金额近6亿元。这样的打假力度已经不是一般企业所能比拟,但这样是否就已经足够?

  显然,假货并不是网络独有,电商打假也不止电商有责。电商平台、制假者、售假者、监管部门以及买家构成了电商打假的“大环境”。此前,商务部有关负责人透露,电子商务法立法进展顺利,有望在今年年底完成草案的起草工作,形成针对电子商务领域系统的法律法规。只有这些方方面面联动,才能形成一个良性的网络“打假”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