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之光从未远去——对话吴晓波,寻找“廖厂长”
10月25日,由湖南日报报业集团主办的“理想·情怀”——廖厂长、南疆考察队见面会在洪江古商城举行。图为湖南日报报业集团总编辑蒋祖烜(图右)现场专访吴晓波。
本报记者
徐行 摄
廖群洪 本报记者 徐行 摄
本报记者 蒋祖烜 周月桂
【引言】
细雨洗秋尘。沧桑石板路。
10月25日,洪江古商城,中华商帮文化广场。延展了25年的故事在这里揭开谜底,故事里的人物——吴晓波和廖群洪久别重逢。两个男子汉之间的拥抱,让台上台下人们的心情久久不能平复。
见面会上,著名财经作家吴晓波、深圳特区报总经理王月华、长沙市涟源商会副会长廖群洪、著名学者郑佳明、品牌战略专家李光斗、作家黄晓阳、评论家龚旭东和洪江古商城的游客,一起见证这个真实故事的大结局,一起议论理想、感恩、诚信这些久违的话题。
25年前,复旦大学吴晓波、王月华等4名大学生梦想到南中国考察,受困于经费登报求助,得到湖南娄底素不相识的廖姓厂长慷慨资助,让他们梦想成真。
25年后,考察队中的吴晓波成为全国著名的财经作家,他在博客和微信先后发文《只有廖厂长例外》,怀念并寻找廖厂长。深圳、湖南的热心人四面搜索,湖南日报报业集团三湘都市报记者努力,终于在长沙找到了廖厂长。
25年前的热心相助,促成了4个年轻人的理想之行;
25年后的感恩回响,暖热了廖厂长的一腔热忱;
这一段穿越25年的传奇故事,激起人们的强烈共鸣,引发了一场关于理想、诚信与家国情怀的大讨论。
见面会上,吴晓波和长沙市涟源商会决定各捐资100万元,设立“吴晓波、廖厂长青年创业公益金”。希望帮助湖南青年创业,着力解决青年人创业无资金、无经验、无社会资源三大痛点。
吴晓波和长沙市涟源商会表示,将运用手上的企业家资源给年轻人提供更多的帮助。
在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今天,“廖厂长”的时代坐标意义发人深省,引人深思。
我们期待:吴晓波和廖厂长的重逢,不是一个故事的简单结尾,而是许多新的故事开始。
【访谈】
寻找廖厂长的故事,触动了你哪根心弦?
廖厂长找到了,“廖厂长”还能找回吗? 湖南好人廖厂长,是偶然还是必然? 感恩的故事能不能延续,我们能不能成为别人的“廖厂长”?
记者:时隔25年,您还在文章里怀念廖厂长,他对您的生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吴晓波:廖厂长的付出没有任何索取。
25年来,为什么我念念不忘这个“老男人”?昨天我还买了束花送给廖厂长,这是我人生第一次送花给另一个男人。
1989年的时候,我和我的复旦大学的同学,决心要用脚去南中国走一圈,去考察变革中的中国。如果没有廖厂长的7000块钱,我们的南疆考察是进行不了的。廖厂长没见过我们,我们也不知道他是谁,求助信在上海《青年报》刊登后,他只是写了一封信,问是不是有这件事,我回说有,过两天汇款单就到了,他对我们没有任何的索取。原来我们以为他可能是中国首富,到了娄底才发现是个挺小的企业,他的付出甚至没有考虑成本。
我们的社会正在变得越来越物质,我们开始用金钱来评价一个人的价值,任何东西都可以交易,所有交易都有成本。相比之下,廖厂长不计成本、无法交易的行为,是那么罕见。这就是为什么,我会那么多年念念不忘廖厂长。
南中国考察,在我心里确实沉淀下了一些东西。一个人长期在商业的社会里写作、观察,很容易变成一个只信仰交易的人。现在,我还能够长期坚持写作,我想和我年轻时接触过廖厂长这样的人有重大关系。
廖厂长给了我很多生命中重要的启发,他使我相信一句话:所谓的理想主义就是当我们认清生活的真相之后,我们依旧能够热爱它。
记者:吴晓波先生将自己的作品集作为迟到的“考察报告”送给您,您对这份迟到25年的报告满意吗?
廖群洪:我被 “廖厂长”感动。
这是一份很珍贵的礼物,这份礼物如此之重,我的双手接不下来,我只能用我的心来承受这份礼物。25年前,我一个普普通通的平常人,做了一件我认为的平常事。没想到却被一颗真诚的心牢牢地记在了心里,我竟然在别人的记忆里,生活了四分之一个世纪,我要谢谢晓波。
我看了晓波写的《只有廖厂长例外》,那个时代充满激情,大家都将国家和个人命运联系在一起,我被晓波笔下的“廖厂长”感动,被 “寻找廖厂长”感动。
记者:为什么在我们80、90后年轻人朋友中,这样一个遥远的故事,会引起大家的兴趣?
王月华:“廖厂长”精神非常契合我们这个时代。
我和晓波一样接触过大量富豪,但看到他们一点都不激动。可那时我们骑着自行车走街串巷拉赞助,突然听到有个厂答应赞助125元,我们就很激动。后来私营小厂的廖厂长邮寄了7000元,我们的激动可想而知。现在,我在深圳,这座城市正处于激荡年代,也离不开像廖厂长这样的人。所以,我认为“廖厂长”精神非常契合我们这个时代。
廖厂长找到了,“廖厂长”还能找回吗?
记者:人们寻找廖厂长,不仅是在找寻具体的人,更是希望找回陨落的理想和丧失的情怀。理想是否离我们越来越遥远了,尤其是年轻一代,已经不屑于谈论理想与情怀。廖厂长找到了,“廖厂长”还能找回吗?
吴晓波:理想从未远离。
现在年轻人并不缺乏理想,只是与当年的年轻人不同了。我们那一代人,抱持的是一种大的家国情怀,我们相信奇迹,更倾向用激进的方式改变世界。而现在的年轻人,他们的理想更具体、更务实,他们相信常识、相信专业,希望用专业知识去改变世界。
我的女儿18岁了,她有理想,认为中国的流行音乐行业很差,她愿意为流行音乐事业去上大学专业和以后的职业。而我跟月华当年在大学毕业时,还根本没有任何职业规划。所以说,一代肯定比一代好。
要找回“廖厂长”,我认为对年轻的一代,我们要更具体、更专业。我不是很会讲理想,但我相信行动的力量,所以我想到做一个创业公益基金,我想跟年轻人一起去实现一些超越物质的东西。
这些年轻人接触公益金的年龄,跟我遇到廖厂长的年龄是一样的,在这样的年龄,碰到这样的事情,就会成为一颗种子,埋了下来,过了若干年以后,种子自然就会发芽。“廖厂长”能不能回来,时间会给出答案。
记者:廖厂长,如果放到现在,您还会去资助几个不认识的学生吗?
廖群洪:我相信理想的光仍在燃烧。
确实我们的社会正变得越来越物质化,精神方面非常匮乏,但我相信理想的光仍然在人们心中燃烧。如果我们每一个人继续让自己心中那朵光燃烧,在别人有困难的时候,伸出自己的手,互相搀扶着往前走,我们的明天会非常美好。
湖南好人廖厂长,是偶然还是必然?
记者:25年前,考察队的同学们在上海向全国求助,最后真正给予实际资助却是湖南涟源人廖群洪。廖厂长的故事,也是个湖南好人的故事,一个湘商的故事。这个湖南好人的出现,是偶然还是具有必然性?
吴晓波:“不靠谱”恰恰是湖南人热血的理想主义。
研究中国历代的商业文明,会发现湖南不是一个商业大省,却是一个人文精神层面的大省。对于廖厂长来说,7000元应该已经超出了他当年的承受能力,毕竟他的月工资只有200元。可能有些人会觉得湖南人做事有点“不靠谱”,都没看见人就付款了。而这点在别人看来的“不靠谱”,恰恰是湖南人热血的理想主义,是湖南人骨子里的重信重义。
郑佳明:廖厂长背后,是湖南人坚守的义理精神。
这是件偶然的事情,但它又有必然性。是改革开放初期理想主义的必然,也是湘人的性格和湖湘文化使然。
廖厂长的身上,流淌着湘商的家国之情。在近代历史上,湘商中的有名者,不是为了发财而是为了救国,家国情怀和理想主义一直根植于湖南人的血脉中。从谭嗣同到黄兴、宋教仁等一批湖南人,都是敢为国家牺牲的热血志士。而这背后是湖南人坚守的义理精神,这在廖厂长这里得到了传承和延续,为中国下一轮改革注入了正能量。
湖湘精神中有一种深刻的忧乐情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是湖湘文化的大道,也是湘商思想文化的底色和气质性格的特色,是湘商艰苦创业奋勇开拓的精气神。
从古以来,湘商旨在经营天下。此次会议举办点洪江,其文化根脉也源远流长。早在明代万历年间,洪江就已形成一定规模的物资交易、集散市场,明清时期更是成为湘西南扼守湘、滇、黔、桂、鄂物资集散通道的商贸重镇,被称为“五省通衢”。
感恩的故事能不能延续,我们能不能成为别人的“廖厂长”?
记者:让吴晓波和廖厂长的故事不止于感动,我们应如何让这份感恩延续,让这个故事不是孤例,而会是一群人的故事?
吴晓波:予人玫瑰,手有余香。
我一直想帮助一些年轻人,就像当年廖厂长帮助我们一样。我的专业是财经领域,我能帮助到大家的就是成立一个青年的创业公益金,帮助年轻的创业者。有句话说,予人玫瑰,手有余香。很感谢廖厂长,25年后我们还能一起干点事儿,这些事还能帮助到一些年轻人。
到现在为止,中国还是世界上最好的创业国家,但年轻人的创业失败率非常高,教育部统计数据称,毕业后三年内大学生创业者的失败率超过90%。这些年轻人是中国主要的创业群体,我希望不仅能在资金上帮助到他们,更能在智力上给予支持,能帮一个是一个,能帮两个是一双。
李光斗: 每个人可能都碰到过自己的“廖厂长”,也可以做别人的“廖厂长”。
这是一个感恩的故事。
其实每个人都在寻找自己的“廖厂长”。知道这个故事后,我就一直在想一个问题,我成长的历程中,有没有这样一个“廖厂长”?答案是肯定的。很多国家都有感恩节,但中国没有。我们应该学会感恩,感恩“廖厂长”,感恩生活,感恩社会,散发更多的正能量。第二个问题是,我有没有成为别人的“廖厂长”?廖厂长的精神,其实就是扶危济贫、急公好义的正能量。
每个人可能都碰到过自己的“廖厂长”,也可以做别人的“廖厂长”。这个故事真的很好,有理想、有情怀、有感恩。然而单讲理想是不行的,理想后面是传承,单是感恩意义就淡了,感恩后面还要有回馈。“吴晓波廖厂长创业公益金”,这就是一种传承,让这个故事不仅可以讲25年,还可以讲下一个2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