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廖厂长"们 培养更多"吴晓波"

27.10.2014  11:26

   廖厂长、吴晓波的重逢点燃理想的火把 见面会嘉宾探讨理想回归之路与实现之途

   寻找每个人的“廖厂长

  10月25日,由湖南日报报业集团主办的“理想·情怀”——廖厂长、南疆考察队见面会在洪江古商城举行。湖南日报报业集团总编辑蒋祖烜(图右)与吴晓波共同探讨理想之路。记者 徐行 摄

  廖厂长、吴晓波。两个人,25年。一场理想探访,一次经年重逢。

  连续8期报道,11个版的呈现,貌似一件小事,它值得吗?

  两个老男孩的理想故事:它不完美,但理想成色十足,家国情怀浓郁。吴晓波的炙热寻找,廖厂长的冷静现身,在我们生活的这个年代,点燃了一支稀缺的火把。他们的故事,更像是每一个人拷问内心的寓言。

  它绝不是一个遥远的故事,这毋庸置疑。因为它是我们的内心之唤,每个人都渴望着另一个廖厂长的出现,将自己点燃。

  一切并未随着廖吴两人的见面而完美收官,它更像另一场宏大叙事的起点。

  10月26日,本报深度访谈当事人和见面会嘉宾,解读事件内涵,梳理近代中国思想变迁史,探讨理想回归之路与实现之途。

  ■记者 汤霞玲 赵玲 实习生 熊胜羿 王瑶

   理想根源

   我们为何需要“廖厂长

   此事偶然,亦是必然。它是时代的必然,亦是文化的必然。

   ——郑佳明 湖南师范大学教授、省社科联原主席

   时代必然性

  中国经历过三个激情燃烧的时代。一个是革命时代,在湖南,从谭嗣同始,到黄兴、蔡锷、宋教仁,新旧民主革命这么多人慷慨赴死。第二个是1949年解放后,民族独立,人民解放,释放冲天的活力。1978年是第三个激情燃烧的时代。十一届三中全会点燃了思想解放的激情,中国开始走上富裕、强大的道路,开始了新的历史阶段。高考恢复、农村实行生产经营承包责任制、城市企业大包干……整个社会充满了活力,人们充满了理想与激情。廖厂长做此事时,改革开放刚十年,他与南疆考察队同声相应,同气相求,这是时代的大背景。

  这三个激情燃烧的岁月有一个共同的内核,就是家国情怀。儒家文化里什么东西在激荡着我们的人性呢?实际上就是人的生活和生命。中国的文化是重视生命的文化。小孩出生要做满月,然后庆祝周岁,最后把他送进坟墓时,还要举行仪式,所谓慎终追远。这都是重视生命的文化表现。

  这种重生、民本文化就是中国的家文化。古代叫以孝治天下,如果你是父亲,你要慈爱,你是儿子,你要孝顺,这个家就会稳定。在家为孝子,出门为忠臣,不管居江湖之远,还是在庙堂之高,人最高的理想就是天下太平、国泰民安、合家欢乐、花好月圆,这就是中国人的千年理想。

   文化必然性

  国有难时,无数人慷慨赴死;国衰弱时,无数人奋起抗争,湖南人尤其如此。从屈原开始,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到周敦颐、谭嗣同、黄兴、蔡锷,这些湖南人没有小我,他们就是要为国为民为家牺牲自己。黄兴卖掉了一块家传3000多亩的地,卖掉一大片老屋,在长沙成立了华兴会,发动了多次起义,他的名言是,功成不必在我,他流血牺牲却不图名利。他们追求大本大源,这是大我,也是湘学的品格。湘商与徽商、晋商不同,徽商和晋商为生活为发财而经商,湖南人为救国经商。曾国藩率领湘军集团诸多将领,发起的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大门。禹之谟、范旭东、李烛尘等湘人知名实业家,也是坚定的革命家。

  当吴晓波他们走遍上海国营厂求助无果后,唯独湖南的廖厂长给了他们7000元。这就是湘人的性格和湖湘文化使然。

   廖厂长的行为与儒家文化熏陶有关

  罗素讲过一个意思,我们为什么而活?一为追求知识,二为追求爱情,三为悲悯,为了帮助弱势的人,这是能使我们幸福起来的三件事。从这个角度来说,廖厂长的行为是一种自我行为,跟任何人无关,他不为任何人,只为他自己的理想和追求,人格的崇高和完善。

  当人得到社会尊重和心灵解放时,他更需要实现自己。这就像曾经一个在汶川地震中的助人小伙,他回去和他老婆、亲朋说,他去汶川了,在那帮忙扛了几天大米,心里特舒畅。此时,他为自己、为国家的目标就统一了。但我们离这种回报心理差距还很远,所以我们把廖厂长的这个事情当做一个新鲜事。因为这些年这些东西太匮乏了,与我们的现实生活有差距,但却在现实中又不可或缺。

  我问过廖厂长,他的家里有传统家学,他从小受到熏陶。中国的家庭要求孩子一辈子好好做人,认真做事,要做善事。不要做坏的、恶的、伤害别人的事,这是人自身安身立命的需求,也是社会延续和发展的基本秩序。这些善良的品质来源于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人的本性来源于自然选择和社会进步。自然法则在塑造着人类社会,人类社会在历史演进中复制和更新着人。真善美的品德在老百姓默默无闻的生活中积淀和升华,又熏陶着他们的儿女,代代相传。

  我现在65岁,每天还在读书。我要读英文、读中文,我要写作,我要直言。我不缺名也不缺利,为什么这么做?因为我一生中有两个东西始终挥之不去,有时候恨得跺脚,但它还是不走。一是终极关怀,二是理想主义,实际上这就是中国儒家知识分子的基因,修齐治平,家国情怀。中国人自古以来一直在追求的东西,有的时候即使反对它也不自觉的在实践它。

   廖厂长和吴晓波的故事呼唤理想的回归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到,新一轮的改革有三个目标:解放思想、解放生产力、解放社会活力。“解放社会活力”反映了中国人社会变革和文化振兴的呼唤。处在历史十字路口的中国,到了另一个需要重新解放的时代,更加需要理想回归。

  我们在这里讨论如何让理想回归,但我想说,理想不是谈出来的,而是涉及到进一步解放思想和社会活力解放的问题。如果说1949年是民族解放,1978年是思想解放,十八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迎来的是社会活力的解放。这是一个伟大的解放,涉及到人的转变,观念的转变,制度的转变,让我们不仅在物质层面有所发展,在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层面也应该高度发展。我们发展不能只靠物质,而要靠人——靠人的创造力,靠人的智慧,靠人的文明,靠人的解放,靠我们的社会解放活力。

  25年前的故事能引起这么大的反响,其实就是价值需要。我们现在要重温儒家文化,就在于儒家文化里的家国情怀、对人生的终极关怀等内涵,它们能引领着我们在世界范围获得新一轮的发展。所以我们才希望通过吴晓波,通过廖厂长,使思想更开放,使社会更有活力,为我们下一次的改革,为中国复兴注入正能量。

   下一页:“廖厂长”的精神如何传承 当代年轻人如何实现理想之路

   培养另一拨“吴晓波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