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启幕 113个非遗项目齐亮相

13.06.2015  20:33

6月13日上午,2015年“文化遗产日”湖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活动在韶山拉开帷幕。

湖南省委常委、宣传部长许又声宣布展演活动正式启动。

副省长李友志在启动仪式上致辞。

湖南省委常委、宣传部长许又声,副省长李友志共同为中国(韶山)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园揭牌。

在韶山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园湖南展区,湖南省委常委、宣传部长许又声与滩头年画传承人亲切握手。

  华声在线湘潭6月13日讯(记者 王一辰)独特奇巧的省级非遗项目“扎故事”热烈跳起来,欢快热闹的青山唢呐吹起来……今天上午,2015年“文化遗产日”湖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活动在韶山拉开帷幕。与此同时,中国(韶山)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园也正式开园。湖南省委常委、宣传部长许又声,副省长李友志等领导出席了启动仪式。

民俗文化踩街巡游助兴开幕式

今天是全国第10个“文化遗产日”,上午10时18分,湖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活动启动仪式正式开始。

在启动仪式上,还公布湖南渔鼓、浏阳文庙祭孔音乐、蔡伦古法造纸技艺等19个项目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并现场为其授牌。

随后,龙狮队、高跷队、扎故事队、民俗表演队组成巡游队伍,开始民俗文化踩街巡游。一路上,铿锵有力的威风锣鼓、欢快热闹的青山唢呐、灵活多变的舞龙舞狮等,吸引了市民游客争相观看。热闹、欢腾的文化节日气息扑面而来,现场顿时成为了欢乐的海洋。

走在队伍最中间的龙狮队,最为惹眼。金灿灿的龙狮打扮,灵活多变的表演姿态,忽而坐地翻滚,忽而跳跃欢腾,忽而凑到人前摇晃着脑袋,不管是霸气外露还是萌态十足的表演,都惹得两旁观众大呼好看,不少人更是跑到表演队跟前拍照留念。

韶山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园正式开园

作为“文化遗产日”湖南省主会场,中国(韶山)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园今天正式开园,通过现场与互联网同步展示非遗项目、出售非遗产品,观众可以线上线下同步感受非遗文化遗产的魅力。许又声、李友志等领导现场为博览园揭牌。

该博览园由韶山圣地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投资建设,位于韶山市红色记忆城3A景点内,总占地约160亩,项目总投资4.7亿元,项目分三期建设,目前,一期已完成投资1.7亿元,建成并投入使用的面积达5280㎡,主要展示我省各市州113项非遗项目。正在筹建的第二期和第三期将主要展示省内外非遗精品,如:醴陵瓷器展、湖南民间文学音乐艺术馆、湖南手工技艺馆、湖南民俗民风馆、中华国药馆、中华非遗美食馆等。

2013年,湘潭市文化主管部门在经过充分地调查研究和论证的基础上,策划、启动了中国(韶山)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园建设,并于2014年通过文化部审核,认定为“文化产业重点项目”。

中国(韶山)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园的建成,将更好地保护传承和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填补我省集中展示非遗文化平台的空白。接下来,我们还将尽力出台一系列的配套优惠政策,让非遗项目和传承人能留下来、扎住根,将非遗博览园打造成湘潭市又一张靓丽的名片”,该项目相关负责人介绍道。

规模最大、参展人数最多的“非遗盛宴

精美的醴陵釉下五彩瓷、菊花石雕让人目不暇接;美味的毛氏菜系、湘潭张新发槟榔、十三村酱菜引得游客食指大动;华丽的湘绣、独特的土家族织锦令参观者爱不释手;湘味十足的花鼓戏、湘剧看得观众如痴如醉……

在中国(韶山)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园湖南展区,赞声不绝于耳,市民游客体味了一场非遗“饕餮盛宴”。

6月13日至15日,在展区十四个展厅,全省各地不同民族、地域的文化集中亮相展示。这次展演活动共展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13个,参展人数310人,展出展品2421件,堪称近年来湖南非遗展演规模最大、参展人数最多、社会影响最广的一次盛会。

来自武汉的游客刘文华兴致勃勃地参观完展演后说道:“原本只是全家一起来参观主席故居的,没想到还能近距离欣赏到一场高规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这对孩子来说是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我们也增长了见识,深深的被非遗文化的魅力所折服。

非遗论坛思想碰撞探寻非遗保护新模式

除了精彩纷呈的非遗展演以外,6月15日,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有关专家、湖南省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全省非遗保护工作者等有关人士将汇聚韶山,共同探讨非遗保护与市场化利用的问题。

截至2015年,我省有国家级保护项目118个,国家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76人;省级保护项目202个,省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31人,市级保护项目894个、市级传承人970人;县级保护项目2706个,县级传承人2446人,初步形成了国家、省、市、县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保护体系及其代表性传承人保护机制。

此外,湖南郴州市的“昆剧”、汩罗市的“汨罗江畔端午习俗”和湖南省木偶皮影艺术保护传承中心、衡山县文化馆的“湖南皮影戏”分别作为全国“昆曲”、“端午节”和“中国皮影”的一部分,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