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曙光阎真对谈知识分子的纠结与孤愤
9月25日,山西太原,著名作家阎真与中南传媒董事长龚曙光正在进行有关当代知识分子“纠结与孤愤”心路的对谈。图/潇湘晨报记者 殷建军
龚曙光
湖南出版投资控股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中南传媒董事长,知名文学评论家。2011年获评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创办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的《潇湘晨报》;用三年实现了湖南出版改制与中南传媒上市,目前湖南出版集团已成为全球第七大教育出版巨头;仅用三年创造了《快乐老人报》百万销量的奇迹。近20年来,作为文学评论家和知名出版人,致力于推动原创文学的发展和本土作家的提升。
阎真
湖南省作协副主席、中南大学文学院教授。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创作,迄今为止共出版了四部长篇小说:《曾在天涯》、《沧浪之水》、《因为女人》、《活着之上》。阎真先生的小说一直在探求当代知识分子的命运,揭示市场经济环境下知识分子的内心矛盾与冲突。《活着之上》节选版在当年《收获》杂志第六期上发表,立即受到读者和评论界的普遍关注与好评,并获得首届路遥文学奖。
山西。太原。时钟指向下午3点整,对谈开始。
著名作家阎真与中南传媒董事长龚曙光,开始了一场有关当代知识分子心路的讨论——“法律之上良知之下,是道德的荒原,还是精神的净土?人生在世,是沉迷于生活之中,还是超拔于生活之上?”
“纠结”,似乎成为知识分子与时代关系的缩影——而这一代人最终成为什么人,其间更多的是时代的塑形和安排。
阎真如此,龚曙光亦如此。
大学教书的阎真在他小说背后,描摹着与他类似的知识分子的面孔:被飞驰向前的社会所裹挟的教授,陷入现实的泥淖,生活与灵魂都不得舒展。
而龚曙光此前也无数次提到,“我的理想绝对不是做一个商人,但我现在毫无疑问已经是一个商人”。这位身份历经“教师”、“酒店老板”、“报社老总”、“书评人”流变的知识分子感叹,“无法选择自己的行进道路,始终被时代裹挟、被时代冲撞,最终被时代安排到某一个角色上,而这是我们的宿命。”
这场对谈,有如叩问两人心灵的自白会。龚曙光在其间剖白,“人人不都在纠结吗?在如何安妥自己的身体和自己灵魂之间纠结。一部分人在纠结中走向放弃和沉沦,一部分人走向孤愤,在孤愤中走向坚守,而孤愤更多的是对行业价值观上的坚守。”
阎真勾勒的则是一个写作者的立场,“人文理想起什么用?我不是英雄,我做不了那么好,但至少在法律和道德灰色地带,也不去上下其手,平衡功利主义对我们的牵引。”
9月的下午,咫尺之隔的窗外弥漫着都市世俗的浮躁,窗内却正在进行一场关于知识分子心灵的洗礼。来自当地高校文学、哲学专业的师生以及其他闻讯而来的FANS,簇拥而坐,聆听两人的激辩或诠释,试图跟随着去触摸自己灵魂深处的宁静。
而在这样一场对谈中,龚曙光和阎真最终完成的,是关于知识分子文化人格的自我叩问和文化担当的自我追逐:当生活裹挟着我们踉跄前行,我们是否牵挂灵魂遗落在何处?
潇湘晨报记者 张琴 梁美兰 徐海瑞 报道
纠结纠结是当下知识分子的一种普遍心态
阎真:《活着之上》中同为大学教授的聂致远和蒙天舒,这两个典型人物代表了同一种职业身份下的不同价值选择。一种是像聂致远一样,还坚持文化传统的价值观,一定程度地坚持文化理想和人格理想;另外一类就是像蒙天舒这样的,对人生唯一的信念就是自己的发展空间和利益。虽然他们两人在故事情节中没有正面冲突,但其价值观本身是冲突的。
龚曙光:这种冲突,可以说是价值观的隔空较量。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两个人物最重要的冲突,不在他们两个人之间的形式上的冲突,而在于他们自己内心。人主要是跟自己纠结,是人所选择的价值观在自己跟自己纠结。《活着之上》这本小说,重要的冲突不在故事本身,而来自于人物内在的心理逻辑和价值观。
安贫乐道的聂致远,面对着生活的种种压力,面临着人生的各种窘境,经历着与他人攀比时自尊心受到的摧残,其实他又何尝不想像蒙天舒那样,享受生活的顺畅感和优越感?
反过来,蒙天舒作为一个当代知识分子,虽然在生活中游刃有余,在处理人事关系上非常势利,但他也从来没有忘掉自己是个学者、是个教授,也从来没有看轻他应该具有的那种文化尊严。所以当他看到聂致远在学生中间、教授中间乃至社会上所受到的人格尊重时,他又何尝不纠结?
阎真:我写的官场小说《沧浪之水》十几年来受到了读者的喜爱,现在已经出了70版,应该说还是有一定生命力。这部小说写出了当代知识分子基本的心态,这种基本的心态同样在《活着之上》里得到了表现,这种心态就是纠结。
所有人都会不时地纠结,但为什么在知识分子群体中,纠结就成了一个相当普遍的存在?原因在于知识分子对中国传统文化传递的价值观,对社会价值,对知识分子应承担的角色、定位、良知、责任等等都有着深刻的探索和了解,在他们心目中,一定程度上存有人文理想和信念。至于这些人文理想在现实生活中有没有展开空间,展开空间有多大,他要做多大的妥协才能弥合现实与理想的差距,对他们来说是一个大问题。所以,知识分子的纠结,源自于不同价值观念的召唤,一方面是心目中的人文理想,另一方面是现实功利对人的强烈拉动,处理这对矛盾的同时,带来了生活方方面面的冲突。
龚曙光:从比较的视角来看,《活着之上》的聂致远和蒙天舒,分别类同于《沧浪之水》中池大为的前半段人格和后半段人格。池大为在“悟透”之前的那段人生里,一开始他是纠结的,他从来就没有对世俗生活不屑一顾,从来就没有将安顿好肉体看做是不重要的事情。在这种纠结中,抵抗生活的诱惑是主流,反抗成为了他纠结的动力。到后来,顺从生活成为他纠结的动力,但是他时时也在反抗:我不能堕落,我不能腐败。
《沧浪之水》的池大为妥协了,《活着之上》的聂致远坚守着。但妥协与不妥协,知识分子都在纠结。说得武断一点,纠结是当下知识分子的一种普遍心态。因为,坚守是非常困难的,要面对巨大的反对力量,可能带来肉体上的折磨,精神上的煎熬;也可能是亲人的不解远去,朋友的断席绝交。很多时候,坚守者都处于少数派,会面对巨大的反对力量,包括物质的与精神的。
阎真:我觉得“纠结”这两个字对于今天的知识分子来说,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他们以这样的一种存在状态,功利主义地去看待人生,在今天已经有了合法性。在价值选择上的纠结,表现在内心的冲突。《沧浪之水》、《活着之上》,在叙事上没有激烈的、外在的矛盾冲突,也没有矛盾冲突的主要线索,这种冲突表现在人的内心,所以我的小说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看成是心理小说。这些小说在表现生活的时候是非常真实的。《活着之上》基本上每一个细节都有生活原来的版本,这些版本有我自己经历的,有我作为旁观者观察到的,也有一部分也是听别人说的。
《沧浪之水》的池大为妥协了,《活着之上》的聂致远坚守着。但妥协与不妥协,知识分子都在纠结。——龚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