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常德鼎城区人才柔性流动的调查与思考

03.12.2015  10:22

  人才柔性流动是指在不改变人才与其原单位隶属关系的前提下,经过协商,双向选择,来去自由,将人才以“长租短借”等灵活方式共享,以最大限度地利用人才价值,实现“智力流动”。近年来,湖南省常德市鼎城区用柔性引进的方式,广纳各方英才,借才发展、借智腾飞。 

   一、实施人才柔性流动,对鼎城意义非凡  

  与以前的人才流动方式相比,柔性流动更强调个人的来去自由和单位用人的独立自主,实现人才与生产要素、工作岗位的最佳结合,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对鼎城来讲,意义重大。 

  可以缓解鼎城人才结构性紧缺的矛盾。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这是自然规律。越是优秀的人才越有较高的自我实现需求,其流动意愿也就越高。鼎城地处城郊,环城而布,各方面条件都不如市本级,不仅高层次人才难以引进,就连已有人才也难留住。某三甲医院一科室,从主任到普通医生,都是我区一医院过去的。人才结构和布局不合理,生产一线的人才不足,民营企业技能型人才(高级技师、技师)短缺,与做强现代产业不适应。城市规划建设、城市管理人才稀缺,与建设现代城市、打造完美社区不匹配。畜牧水产、水利工程、林业等系列人才偏少,懂业务的领导干部更少,有的单位甚至连“三总师”都无人可选,与发展现代农业对人才的要求不符合。高层次人才严重短缺,全区具有正高职称的仅4人,且2人已退休多年。虽有4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但早已全部退休。仅4人进入全市“十百千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人选,无1人进入第一层次。无论从哪个方面讲,人才的竞争力、影响力都与鼎城在全市、全省的地位不匹配。运用人才柔性流动机制,将人才置于一个开放的、可自由流动的大环境中,让人才跨越地域或职业的边界,来去自由地为各类经济组织和非经济组织服务,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我区急需的人才难以引进的矛盾。 

  可以降低人才引进与使用的成本。高层次人才含金量高,其身价也相应高,引进成本自然水涨船高。就个体而言,我区企业多为微小企业,医疗机构10多年前财政就已断奶,自我发展、自我生存,经济实力不雄厚,难以承担引进高层次人才的开支。就区级层面来讲,人才发展奖励基金至今没有建立,工商企业发展引导基金2014年才正式运行,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有效载体不多,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奋发有为的机制尚需完善,人才发展后劲不足。要留住人才,有些制度可以创新,但有些政策性瓶颈,不是区县层面所能解决的。人才柔性流动机制因不必拘泥于人才的归宿,无须花大量的物力财力去解决人才调动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极大地节约了人才使用的成本。 

  可以促进本土人才素质的提升。就被引进的人才而言,通过在不同的地区、单位和部门的相互交流,有助于互相启发、兼收并蓄,在知识技能和经验等方面有所提升。对本土人才来讲,既能从切磋探讨中为自己“充电”,又不必担心柔性引进人才会对自己的职位产生威胁,双方在合作中取长补短,在共事中相互提高,相得益彰。 

   二、实施人才柔性流动,鼎城正当其时  

  市区人才密集,有人引。只要摒弃非此即彼的惯性思维,密集在市区规模企业、高等院校、医疗机构和科研院所的人才就是我们的人才。特别是那些因施展抱负而不得不离开鼎城的人才,不仅可以利用现单位的资源为我服务,还可以将本单位的专家介绍过来,参与鼎城发展。 

  区级财力渐强,有钱引。虽然比不上市级的财大气粗,但只要运作得当,采取一事一议的方式,把有限的资金用在鼓励用人单位柔性引进最急需的人才上,就可以花小钱办大事,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区位优势独特,引得来。我区企业多为微小企业,很多是为区域内的大型企业服务的,与就职大型企业的专家有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对专家知根知底,引进专家针对性强。市内不少高校、医疗机构和科研院所本身就在我区行政区划内,专家工作、生活在我区,一些专家也把鼎城当作第二故乡,也愿意为改变家乡面貌贡献聪明才智,加之区位优势,专家坐在原单位办公室就可为我区发展献计献策,少去了四处奔波的麻烦。与其他地方相比,这就是我们不可比拟的优势。只要方法得当,措施得力,就可以把人才引进来,人才也愿意来。 

   三、实施人才柔性流动,鼎城深得其利  

  以实体经济为介,助推工业腾飞。特别是以灌溪产业园为核心的鼎城高新产业技术园,就是老大(原浦沅工程机械厂)与老乡(鼎城区灌溪镇)联姻的成功实践。老大出人才、出技术,老乡出土地、出厂房,凭借原浦沅工程机械厂强大的技术优势,使两家合办企业迅速成长壮大,至今仍是产业园的龙头企业。更为重要的是,两家企业的成功,开阔了鼎城人的发展视野,改变了鼎城人的发展思维,进而使鼎城在乡镇企业发展上先人一步,名声在外。从本质上讲,两家企业的成功,就是人才柔性流动的结果。当然,在其特殊的历史背景下,其流动方式是原浦沅工程机械厂的专家离厂不出厂,人事关系在浦沅,日常工作在合办厂,是典型的“”动“”不动,只是组织安排大于个人意愿而已。浦沅的一大批技术骨干,受厂里的安排,跨过公路,来到合办厂,用自己的技术助推鼎城工业的发展,鼎城也顺势而为,实现了乡镇企业的脱胎换骨、跨越发展。 

  以手术为介,助推医疗水平上台阶。大医保时代的到来,群众的医疗需求暴涨,各医疗机构竞争进入白日化。各方面处于劣势的鼎城医院,出于自救,在征得病人同意的前提下,纷纷向高一级医院高薪聘请专家来院坐诊。据不完全统计,仅市四医院近年来就先后从本省和广东省的5家全国闻名的医院聘请了28名副主任以上医师来院做手术或指导做手术。对专家来讲,趁双休日或假期来鼎城做一台或几台手术,经济上肯定有所得;对病人来讲,可以节约三分之一的费用,也很划算;对医院来讲,提高了医院的名声,增加了一定收入,更重要的是,锻炼了自己的技术队伍,实现了多赢。 

  以农业公司为介,助推农业发展上水平。特别是一些在其他领域成功后转行发展现代农业的,在自己不懂行的情况下,或纷纷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合作,自愿成为其实践基地;或聘请高等院校的教授当顾问。高校或教授以公司为基地,开展新技术、新品种实验,公司以高校或教授为技术依靠,用先进的技术在市场竞争中赢得先机,也助推了鼎城现代农业的发展。有的以高校为依托,更大范围的引智,助推公司发展。如常德长岭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聘请省内某高校教授为顾问,通过他将澳大利亚一专家的节水农业技术引进过来,取得了喜人的收益。 

   四、实施人才柔性流动,鼎城必须创新  

  观念要创新。要摒弃狭隘的“人才惟我独享”的功利思想,坚持不求所有、只求所用,视人才为可共享资源,就能解决高层次人才短缺而又来不及培养的问题,借才发展、借智腾飞。要摒弃“”“”一体的传统观念,坚持引“”不引“”,“”流 “”不留,用灵活多样的方式,将高层次人才的聪明才智为鼎城发展所用 

  方式可多样。一可引智合作。特别是产业发需要组织项目攻关时,可与科研单位结成合作伙伴,实现人才共享,智力交流。二可兼职招聘。通过定期往来、灵活工作期等方式,聘请国内外专家特别是鼎城藉的专家回家乡或兼职,或当顾问,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促进家乡发展。三可智力咨询。由区级产业协会出面,聘请各方面专家组成咨询队伍,帮助解决生产经营或管理中的重大问题和紧迫问题。四可人才租赁。即以区人才交流服务中心作为桥梁,由其出面,根据区内产业发展需要,面向社会公开招聘急需人才,签订“人才租赁合同”,然后租给用人单位使用,其人事关系放在区人才交流服务中心,不转入用人单位。合同期满后,人才回到人才市场上,恢复自由身,继续流动。五可劳务派遣。即事先与市区内各家人才派遣公司约定,确定拟需人才条件,由劳务派遣公司按照条件人才招纳进来,形成一个“人才蓄水池”。当需要进行某个项目攻关时,再与劳务派遣公司签订商业契约,从其人才库中得到所需的人才。项目结束后,被派遣的人员返回劳务派遣公司,不与用人单位发生任何关系。 

  平台可多元。要充分发挥各类经济组织和非经济组织在人才引进上的主体作用,不再由政府包办。政府组建智囊团。就是由区政府出面,把能够请动的人才都纳入区政府智囊团,区内有重大决策都请智囊团论证、把关,平时加强联系,当区内需组织技术攻关时,也便于高层次人才以“合理的身份”发挥作用。区级产业协会成立顾问团。要发挥区级产业协会的作用,将本产业的高层次人才或聘为顾问,或聘为名誉会长、名誉副会长,让他们以顾问等形式参与产业发展战略的制定、重大问题的解决。区人才交流服务中心平台和区劳务派遣公司要借助本身优势,发挥好人才桥梁纽带作用,做到“肥水流进自家田”。 

  政策要用活。面子要给足,用荣誉留人。在职称评审(考试)、科技成果、奖励等方面,柔性流动人才享受与区内同类人才同等的待遇,增强人才的归属感。特别是在参评市级以上荣誉评审时,要保留必要的名额给柔性流动人才,一方面,增强推荐人选的竞争力,提高全区人才队伍的影响力,一方面,也让人才通过我们的渠道取得在本单位难以得到的荣誉。这一点至关重要。利益要满足,用待遇留人。按照贡献与收益挂钩的方法和一流人才、一流业绩、一流待遇的原则,对以柔性流动方式来我区工作的人才,可采取多种方式确定其待遇,从经济上体现他们的价值。困难要帮足,用感情留人。对柔性流动人才中的紧缺急需人才愿意调入我区事业单位工作的,不受单位性质、编制、增人指标等的限制,开通绿色通道;配偶、子女自行联系工作单位有困难的,人社部门和用人单位要根据本人专业特长,帮助联系、推荐工作单位。要积极创造条件建立专家公寓楼,为引进人才提供居住条件;鼓励企业在现有的规划住宅区内,通过市场竞争途径取得土地建造专家公寓,改善高素质人才的生活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