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花国家气象观测站 ——屹立湘水之畔 镌刻百年之光

17.04.2018  14:40


1954年的长沙气象站。


20世纪80年代,言语真和学徒于长沙马坡岭气象站合影。

      1909年,黄花国家气象观测站(简称黄花气象站)诞生于湖南长沙,至今已观云测雨百余年。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它经历过战火、动乱以及数次搬迁。走过橘子洲头、小吴门外、雨花亭、马坡岭及至如今的黄花镇,黄花气象站历经坎坷,忠实记录着一方阴晴雨雪,更见证着历史岁月的峥嵘。 

      诞 生
      “文夕大火”烧不尽萌芽


      清末,英帝国主义经济势力侵入湖南,在长沙设置海关机构。为收集气象情报资料,以“服务于外国商船航运安全”为主要目的,中国海关总税务司的英国人罗伯特·赫德提出,在中国沿海和长江沿岸各地海关建立气象测候机构。1909年(清宣统元年)6月1日,海关总署在长沙水陆洲(又称橘子洲)中段长沙海关内建立长沙测候所。这,就是黄花气象站的前身。
      1932年,考虑到气象与农事关系密切,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的竺可桢先生和湖南省棉业试验场的袁辉先生共同筹划,在湖南合作开展气象测候。经湖南省政府批准,当地在长沙的湖南棉业试验场设立气象股。随即,由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提供气象测候仪器和技术人员,在长沙等3个试验分场设立气象测候所,主要为农业研究服务。这是湖南地方政府机关专设气象测候所的开端。
      然而,这里的气象观测曾一度因战火而中断。1938年秋,日本侵略军进犯湘北,加之一场长沙“文夕大火”,长沙测候所受影响停止了观测记录,人员、仪器亦随之流散。直至日军投降后,湖南省农业改进所迁回长沙东塘原址,长沙测候所才于1946年4月恢复工作。不久后,国民政府国防部二厅气象总站设长沙测候所为三等气象站,主要为航空工作提供服务。该气象站每日观测8次,观测项目包括气压、气温、湿度、风、云、降水、蒸发、日照和天气现象等。1947年6月,该站移交当时的中央气象局管理。
      1949年8月,长沙和平解放后,该站由湖南军事管制委员会航空站接管,9月1日恢复地面气象观测,更名为湖南省军区长沙气象站;1950年5月17日,开始向中央气象台拍发定时天气报告;1951年3月10日,长沙气象站改归湖南军区建制;1951年10月23日,湖南军区气象科成立,该科直辖长沙气象站,由军区司令部直接领导;1952年5月12日,中南军区依据中央军委总参谋部指示,将湖南省军区长沙气象站认定为甲等站。

      发 展
      铸剑为犁 深耕为农服务


      建国之后,随着国家开展大规模经济建设,各地气象观测站既要服务于国防建设,又要为经济建设提供保障。各级气象组织逐渐从军事系统转到政府系统管理,黄花气象站也是其中之一。
      1954年1月1日,黄花气象站并入长沙气象台,更名为湖南省长沙气象站;3月,该站增加高空经纬仪测风工作,主要服务于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从12月起,该站被列为一等气象站。
      此后,黄花气象站又经过多次搬迁、更名。直到1964年,该站与长沙农业气象观测试验站、湖南省气象局农研室合并,合称湖南省气象局观测试验总站,设有探空组、地面组、雷达组。
      转归地方建制以后,黄花气象站把服务农业生产放在了首位。从春播期间为防止烂种烂秧服务,到汛期为抗洪防涝服务,再到旱期为抗旱保苗服务,黄花气象站常年为提高农产品的产量、质量以及科研提供实时观测数据。
      特别是上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该站认真探索春秋季冷空气活动规律,寻找适合湖南的早稻春播育秧和晚稻抽穗扬花时机,为促进双季稻的种植与推广提供了有力支撑;上世纪60年代,该站对粮、棉、油等主要农作物各生育期的气象条件进行小气候测试,鉴定农业气象指标,开展农业气候区划工作,为耕作制度改革和制定农业发展规划提供了依据。

      坚 守
      动荡年代确保连续观测


      “文化大革命”的十年间,社会动荡,技术人员流散,气象观测也受到严重干扰。在黄花气象站,依然有不少气象工作者怀着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在动荡之中坚持日常业务工作。
      今年75岁的言语真老人,1965年从成都气象学校毕业后即进入黄花气象站工作,长期坚守在观测岗位上。最混乱时,社会上进行“武斗”的人,曾将子弹打到观测场附近。家人为她的安危着想,劝她放弃工作。但言语真选择了留下,努力确保观测不中断,保全了该站气象资料的完整性。
      同时,当时的观测员还需克服艰苦的工作条件,承担着大强度的工作任务。“黄花气象站所处的马坡岭属于城郊偏僻的地方,冬天出现雨雪冰冻天气,水管很容易被冻住。”80 岁高龄的欧阳香老人回忆道,冬天需要用热水时,只能从屋外挖雪,放在火盆里烧开使用。而不管汛期风雨多猛烈,观测员都要将雨量筒取回室内进行测量,并手写数据,在3分钟内完成发报。他们每次记录都必须慎之又慎,生怕漏记错记。那时,还没有装备保障部门,一旦仪器出现故障,观测员就得自己处理。
      尽管如此,气象工作者仍尽最大努力化解困难。他们深知连续气象资料的宝贵性,为避免原始数据受潮、被虫蛀、被破坏,大家每隔几天就会把五六十年代的观测数据拿出来检查一遍,并在上级业务部门部署下将资料重新抄录汇编。
      越是条件艰苦,大家越是一丝不苟地对待发报中的每个数据、每份电码、每份报表,并逐渐能独立处理业务中的各种疑难问题。动荡之中,黄花气象站基本上保持了气象资料的完整连续,为后期的业务、科研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我最骄傲和荣光的岁月都是在马坡岭度过的。”回忆起那段峥嵘岁月,曾荣获长沙市“先进工作者”“先进生产者”等荣誉的言语真老人满脸骄傲。

      新 生
      与杂交水稻结下情缘


      经历风雨,得见彩虹。改革开放以后,黄花气象站紧跟气象现代化建设步伐,在蜕变中迸发出新的活力。
      1983年,黄花气象站划归湖南省气象学校,并于1987年更名为湖南省长沙马坡岭气象站。从1993年起,该站主要服务于农业生产、科研,并成为全国观测员培训的教学实训基地。由于有完整的历史观测数据和气象设备,黄花气象站长期为湖南省气象科学研究所、农业科学院、植物研究保护所等科研单位提供数据支撑。
      令人骄傲的是,在“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科研成果中,该站提供的气象观测数据也曾作出重要贡献。
      “从1989年开始从事水稻高产高效技术推广及生理生态研究以来,我和这个站已经成了老朋友。”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的研究员龙继锐说,“气象数据是研究的基础,特别是长期积累的连续数据,对我们开展研究至关重要。”他说,该站为超级杂交稻“种三产四”丰产工程、湖南双季稻大面积均衡增产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超级杂交稻“百千万”工程等提供了重要数据支撑。
      2016年1月1日,经中国气象局批复,该站由长沙马坡岭搬迁至长沙县气象局开展地面观测业务,并更名为黄花国家气象观测站。同年,“风云四号”气象卫星成功发射,中国气象局计划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气象局建设“风云四号”气象卫星省级接收站。经过广泛调研、测试后,省气象局将黄花气象站选定为“风云四号”气象卫星在湖南省唯一的地面接收中心,这意味着,未来,该站在服务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将大有作为。
      在服务民生、做优公共气象服务的道路上,黄花气象站同样肩负重任。2017年汛期,为应对超强降水过程,黄花气象站开展加密观测,严密的监测、准确的预报预警、全方位的服务,为抗洪抢险救灾提供了科学决策依据。
      走过百年路,黄花气象站的一代代气象工作者始终坚持高标准、严要求,持续提升观测服务水平。未来,他们还将继续保持观测和数据的连续准确,为全面深入做好气象灾害防御、生态环境保护等工作提供支撑,让气象信息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再创百年老站的新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