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阳县兰村乡金融服务产业扶贫

05.03.2015  17:02

近年来,兰村乡按照大扶贫的理念,在“生态立乡、种养兴乡、休闲活乡”的发展思路上,进一步确立了产业扶贫金融服务工作思路,把发展规模化特色农业作为产业化扶贫重点,举全乡之力予以推进,实现了扶贫工作与主导产业的互促共赢。

确立了一套立体式、全覆盖的扶贫方式。主要建立了产业扶贫三种模式:一是直接扶持。对于具有“四有两好一项目”的贫困户,即有劳动能力、有致富愿望、有贷款意愿、有收入保障、遵纪守法好、信用观念好,自主选择了较好的小型生产经营项目的建档立卡贫困户,经评级授信后,可以获得5万元以下的小额信用贷款,利率低于同期银行基准利率,同时获得扶贫专项补贴用于偿还贷款利息,实行随贷随还,一年以上的实行按年结息,一年内实行利随本清。二是委托帮扶。政府对有带动贫困农户共同致富意向的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进行考察,就项目的发展前景、主体的经济实力等各种要素进行风险评估。对于确实有实力又有能力带动群众致富的实业主体,组织召开现场推介会,让企业与农户面对面,以协议方式委托企业集中使用贫困户小额信贷资金,每年享受固定比例的分红。三是股份合作。贫困农户将小额信贷资金入股到农业公司或专业合作社进行产业开发,公司和合作社统一管理,入股农户享受股份分红,共同承担经营风险。兰村乡望远村26户贫困户将90万小额信贷资金入股专业合作社,已开发产业基地150亩,栽种红心猕猴桃、高山刺葡萄、元胡等经济作物。

选育了一个有效益、较稳定的增收产业。变输血式扶贫为为造血式扶贫,必须走产业化扶贫的路子,选一个既增收又稳定的产业。兰村乡根据发展特色生态农业产业在本乡有基础、有市场,群众有技术、有热情的实际情况,在认真总结经验,广泛调研论证的基础上,确定了把规模化特色生态农业作为产业化扶贫的主导产业来抓,按照“区域布局,成方连片,集中财力,重点扶持”的指导思想,强力推进特色生态农业产业发展。一是分层发动。按照“村班子成员、致富能手、一般群众”分层发动的思路,首先从村班子成员入手,解放其思想,让他们带头结合各村实际发展特色种养业,然后筛选出一批接受新鲜事物快、致富愿望强的贫困户,把他们作为第二批发动对象,再以第一、二批取得的成效,通过外出参观学习、现身说法、典型示范,引导广大贫困群众发展特色生态农业产业,实现了递进式发动。椒林村是马颈坳库区淹没区村,该村土地常年淹水,没有收益,2013年村干部带头率先集约150亩土地用于种植“寸三莲”,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今年该村村群众以地入股踊跃加入该村莲花合作社。该村通过两年扶贫,从经济发展落后村到县级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实现人均增收300多元。二是政策撬动。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贫困农户小额信贷贷款利率一律实行同档贷款基准利率,对一年以内的实行利随本清,一年以上的实行按年结息。县扶贫办凭农户还息凭证给予贫困农户每人1200元的贴息奖励,切实降低贫困农户贷款成本,提高了贫困农户贷款发展产业的积极性。三是服务带动。①强化技能培训,制定了详细的培训计划,定期邀请农业技术专家、种养能手等,对贫困群众进行系统的技术培训,努力提高其技能和素质;②实施现场服务,变群众上访为干部下访,组织乡村干部深入贫困户家里,了解农户对产业发展所需所求所盼,分明别类开展帮扶,实施相适应的产业开发扶持。开通产业扶贫金融服务绿色通道,简化办事流程,实行一站式服务,解决群众资金困难。③发挥组织优势,全乡登记注册各类合作组织6家,入社会员357户。合作社在操作中实行统一种植规划,统一物资采购,统一技术指导,统一生产标准,统一品牌销售“五统一”管理模式,实现了由松散型向集约化的转化。职能作用的发挥,有效减少了群众开支,确保了产品质量,稳定了销售渠道,提高了市场竞争力,保障了群众收益,促进了产业健康发展。

制定了一套有效果、很严密的管理措施。一是加强过程管理。按照中央规定的“四议两公开”的工作方法,推选“五老”、进行贫困人口识别。实行“三会三公示两审核”的评级授信制度,制定了逐级分层把关的办法,确保授信评级的公平、公正、公开,确保银行、扶贫办和农户三方利益。二是加强资金管理。推行“五公开一监督”即贷款政策条件公开、评级授信原则公开、贷款流程和时限公开、贷款金额方式用途利率公开、贷款违约责任处罚公开及实行社会监督;建立“四级审批”制度即村产业扶贫金融服务站推荐、乡产业扶贫金融服务中心复审、县产业扶贫金融扶贫中心审核、农商行支行审批。五老成员及村支两委干部必须监督资金的使用情况,确保资金用于产业发展。目前,14个村评级授信工作全部完成,授信率达到了69.6%、授信金额达1585万元,已为28户贫困户办理了借款手续,建起了贫困农民身边的小银行。

搭建了一个服务优、带动强的产业发展平台。为让有实力的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充分发挥引导、带动全乡贫困户发展经济的龙头作用,政府积极与各个有发展前景的实业进行沟通协调,引导实业借助小额信贷平台助力企业发展,带动群众增收。通过现场推介会、全方位电子平台等多种模式,实现实业与农户的自由对接,确保农户基本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