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乡“鹊山模式” 建立“土地银行”杜绝耕地抛荒

28.04.2015  12:39

广袤的农田里,耕田机、插秧机在轰鸣;一望无际的田野里,到处是春忙的身影。与此同时,春耕季节,有田无人种、有人无田种的现象也再次凸显出来。怎样解决好这一矛盾呢?昨日,记者来到大成桥镇鹊山村,发现该村建立了“土地银行”,从根本上杜绝了耕地抛荒的现象,全村4500多亩耕地全部实行了“双种双收”。

做好粮食生产,“鹊山模式”具有“模本”意义,值得借鉴。

做法一:成立土地银行,把分散的土地集中起来

土地细碎化是发展规模经营最大的障碍,鹊山村第一步就是解决土地流转的问题。

经多次村民会议征求意见,该村制定了《鹊山村深化土地改革、实行土地整村流转方案》,切实保障人民利益和权益,决定成立鹊山农民“土地银行”,让农民的土地始终保持增值,采取“人地平衡”的方式,即流转土地按实测面积而非发包面积,流转收益分配按全村在籍人口数而非土地承包人数,对全村土地进行了整体流转。由“土地银行”与承包农户签订流转合同,流转期限为10年,与二轮土地延包时间相一致,流转费用按每人每年300元发放给全村4182名在籍人口,其中1995年分了田但户籍已转出的人或人不在按每年150元发放,流转费每三年进行一次调整。通过“人地平衡”,解决了二轮延包后存在的有田无人和有人无田的矛盾,充分考虑全体村民利益,得到了绝大多数村民的支持。

目前,按照这个方式,该村已经完成了全村土地的流转,农户支持率在97%以上。

做法二:组建合作社,统筹管理全村土地

土地流转只是该村改革的第一步,如何经营好这些土地更为关键。

为了确保流转后的土地能够真正创造效益,村里聘请了专业设计师将土地进行整体规划,鼓励村民入股组建水稻、蔬菜、养殖和苗木四家合作社,按照银行信贷运作模式,由“土地银行”以每年每亩土地300元的价格,划片贷给四家专业合作社统一管理和经营。合作社不直接从事生产,主要负责制定标准、提供服务,依靠发展加工、销售和创建品牌、打造电商平台销售来获得收益。同时,鼓励本村有意愿从事种养的农民向四家合作社申请贷款,仍按每亩300元的价格租赁土地,按照合作社统一的标准,全部实行“双种双收”的双季种植,并由合作社统一免费提供优良种子,提供相关技术服务。

这样,既解决了土地怎么管的问题,又提高了土地的综合产出效益。更重要的是,整体规划之后有利于打造绿色大米基地,为生态农业种植养殖产业化道路提供一些实践经验。

做法三:培育职业农民,把土地交给喜欢种田的人

推进土地流转的目的是为了发展规模经营,如果还是租给一家一户进行传统的小规模生产,改革就会失去意义。因此,村里采取积极引导教育,培育职业农民,发展适度规模化生产。

该村采取自愿申请、民主投票的方式,从每组选择2-3个年龄在55岁以下、愿意种田且技术比较成熟的农户,共选出60名新型职业农民,然后由专业合作社将土地按照50-——100亩的面积划分片区,分别租给这些职业农民来种植。同时,土地流转出去之后,保证仍然想种植一部分口粮田的农民向这些职业农民租种小块土地,按统一标准种植。

如此一来,既满足了部分农户的口粮需要,又实现了土地的规模生产,较好的解决了土地怎么种的问题。

做法四:健全服务体系,让想种田的人能种好田

      在解决了田怎么种的问题之后,如何种好田呢?为了帮助农民种好田,村里成立了专门的农业发展公司,并着手建立四大“服务体系”:农业机械服务体系,为粮田提供全程机械化服务;农资服务体系,为全村粮田提供生物农药和有机化肥,保障全村生产的大米是绿色大米,同时建好电商平台,打造自己的品牌;技术技能服务体系,对60位职业农民进行专业培训,督促他们按照科学方法种好田;烘干仓储加工服务体系,解决种田大户晒粮、存粮和运粮的问题。四管齐下,职业农民获得了全方位的支持和保障。

今年,全村4500多亩耕地全部实行“双种双收”,预计可增加早稻种植面积2000多亩,增产粮食1600吨。仅此一项可实现人均增收500元。同时,因为村里由原来的分散型种植模式转变为集约型种植模式,大大减少了种田成本,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 

延伸阅读:解读“鹊山模式”成功的原因

“以前到处都是双季稻田,现在大部分都不种早稻了,全村4500亩粮田一季稻占80%,双季稻不到20%,还有80多亩土地已经抛荒了。”陈剑是宁乡县大成桥镇鹊山村党总支书记,在担任鹊山村总支书记之前,他在外经商了十几年。去年3月,受村民重托回村任总支书记,发现农村与小时候的印象大不一样。

“因为田块分散、流转成本高、基础设施不配套等原因,一些想多种田的人找不到适合种的田,规模经营发展缓慢。这是对资源的极大浪费,十分让人痛心。”经过与支村两委班子的多次会商,陈剑决定把解决好有田无人种和有人无田种的问题作为全村头等大事,立志改变这种现状。没有任何经验可借鉴,他和村支两委一点一点的探索,一个问题一个问题的解决,不到一年的时间开了600多次大小会议,实现了全村土地的整体流转,初步建立具有鹊山特色的“土地银行+专业合作社+种粮大户+服务企业”的新型规模经营模式,从根本上解决了耕地抛荒的问题,提高了土地的利用效率。

陈剑说,鹊山的方法之所以能够成功,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原因:一、因政策30年不变,农村出现了人地矛盾。全村新增在籍人口中有849人没有分到田地,涉及600多户,已占到全村总户数的一半,对土地进行统一流转为平衡这个矛盾提供了空间;二、土地的统一流转使得这些没有分到田地的人口有机会获得收益,因此村民支持流转行动;三、在获得国家各项补贴和每年300元的流转收入后,村民对收益比较满意;四、支村“两委”班子团结齐心,乐意奉献,辛勤付出,不怕辛苦。为了推动流转,他们拜访了每一户每一家,有时一天要开5个会,大年三十到正月均未休息,用真诚的态度感动了所有村民,获得了大家的全力支持。

农民心声:我们种田都有信心了

      谢朋钢:我家有5个人,就有5亩5分田,现在加了人,7个人就有7亩田分下来了。原来我5亩田就有5个地方,多的一亩多、少的几分田,经过村上平田土地流转之后,就走入了新的阶段。现在分给我的一丘田就有6亩多,做事非常方便,水利、交通方面村上也已经做得很好了,便于机械操作运行。作为我们农民来说,土地流转、土地平整之后,水旱无忧,种田更有信心了,今年早稻要保证大丰收。

谢伏先:我是鹊山村原来的老支部书记。现在农村的劳动力逐步减少,基本是50岁以上的人在家里种田,所以田地就荒废了一部分,而且单季稻比较多,对农民对国家是有害的。陈剑来后下决心要把土地流转上来,当时通过多次代表的表决决议,这中间的难度还是相当的大,通过多次会议,才把这个事情搞好。今年没有荒废的田了,80%种上了双季稻,20%种一季稻,农民有了更好的收入。

杨春才:我原来不种田,今年种了30多亩。我们村上以前大概种双季稻的只有20%,一季稻的占了40%—50%,抛荒的30%以上。现在土地流转了,方便了很多,节省了能源,增加了效益了。

胡德明:原先我种4亩田,是6个地方,通过土地流转之后,我50多亩就成了片,土地流转之后水系、路系都成了片,今年我种植50多亩都非常的轻松,一是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二是减少了劳动力,村上的政策调动了我们种粮的积极性,我们全村人真的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