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汤文横行假广告霸屏 社交网络“污染”咋治理?
网络上的“鸡汤”一词,源自于美国人杰克·坎菲尔德和马克·维克多·汉森创作的励志作品集《心灵鸡汤》,喻指“充满知识与感情的话语”。然而,过去散发过无数正能量的“鸡汤”,如今却在社交网络乱象中变了味儿,各类“箴言妙语”目不暇接,多种广告信息难辨真假。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些“鸡汤文”在诱发网友转发的背后,还暗藏着一条收益不菲产业的链条。
鸡汤文“攻占”朋友圈
每天打开微信,总会发现朋友圈被各式各样的“鸡汤文”、“养生帖”刷屏。同时,诸如“惊呆了”“不转不是中国人”“转疯了”“必转”等标题也让人不胜其烦。这些泛滥网络的文章大多由发布者拼凑而成,内容良莠不齐,真假难辨。
据笔者了解,如今“横行”社交网络空间的“鸡汤文”大多分为两类,一类是“哲理型”文章,诸如《阅读5分钟,可能改变你一生!》《人生不得不学的20句箴言》等。一类是“科普型”文章,诸如《学会这些,可以长寿百岁》《太可怕!这种水果别这样吃》等。
然而,无论是“哲理型”还是“科普型”,它们大多拥有同样的特点,即随意复制未经核实的内容,且为了吸引眼球,往往还掺杂着各种猎奇、色情等内容,让网友反感的同时也造成网络空间的严重污染。更为严重的是,这些“鸡汤文”多内置营销广告,甚至暗藏骗局,比如市面上一款几十元的产品,在同品牌、同规格的情况下,朋友圈内可以卖到上千元,价格相差在10倍以上。
可以说,对于一些素养不高、信息辨识能力不强的消费者而言,朋友圈里的“心灵鸡汤”一不小心就变成了“毒鸡汤”。
暗藏“病毒式”产业链
“朋友圈”里为何“鸡汤文”盛行?这不得不从社交网络背后盘根错节的“鸡汤产业链”说起。
相对于报刊、电视及网站,以自媒体为主的社交网络渠道,缺乏专业广告审核机制,因此也就成为许多违规广告的“必争之地”。这些广告大多数集中在美容、减肥、保健等领域,内容鱼龙混杂,同时又蕴含着巨大的商业利益。而“鸡汤文”的传播链背后也包含了一种以“众包分发”为特点的“病毒式”利益链条。
“转发分享文章就能赚钱,1分钟赚1元,躺着月入万元。”这样的广告语在网友的微信群、QQ群以及朋友圈里屡见不鲜。据媒体调查发现,这些广告多由鸡汤文第三方平台所发,为了诱导用户转发文章,转发者可以获得一次1到6分钱的收益。用户还可以招收下线,从而分享下线转发文章所得收益,构成了一种类似于传销的“病毒式”传播网络。而在这个过程中,一篇转发10万次以上的文章,内容分发平台约可获得3万元的灰色收入。
如何整治“污染源”?
“扬汤止沸,不如去薪”。清理“鸡汤文”及“虚假信息”乱象,以监管整治网络空间的“污染源”至关重要。
早在去年3月,微信平台就曾出手整治“鸡汤文”乱象,对于朋友圈里诱导分享的行为进行处罚,形式包括删文、限制账号功能或封禁账号等。然而,整顿措施虽然起到一定作用,但并未摧毁“鸡汤文”背后的利益链条。究其原因,主要是腾讯官方对“鸡汤文”的整顿以接受举报和提示风险为主,监管往往滞后且无力。
然而,“鸡汤文”及“虚假广告”领域并非“监管真空”。去年9月1日,被称为史上最严的新《广告法》正式实施。国家工商总局广告监督管理司司长张国华明确指出,在微信上以盈利为目的违法广告发布者,将根据新《广告法》查处。同时,张国华也坦言,对于朋友圈和个人公众号上发布的广告,还无法通过工商系统抓取等功能主动监管,但可根据举报进行有针对性地调查。
对此,舆论不断呼吁网络管理部门、工商管理部门、公安部门等承担起监管责任,建立技术监管体系和备案登记制度,从而让久被“鸡汤文”乱象污染的社交网络“洗洗澡”、“出出汗”、“消消毒”,还网友一个干净整洁的网络空间。本报记者 卢泽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