郴州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苏仙篇)

21.09.2015  17:38
 

苏仙区坚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与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并重、引进国内高新技术与自主研发创新并举的原则,以创新基地和高新区为载体,积极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大力推进高新技术成果转化,推动高新产业特色化、特色产业高新化,不断发展壮大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2014年,全区纳入高新技术产业统计范围的企业42家,占到全市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25%,全区高新技术企业增加值131.3亿元,增长23.5%。苏仙区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也由2013年的106.3亿元,占GDP47.2%发展到2015年占52.1%,远高出全面小康监测要求占比≥20%的权重值。从高新技术产业主要经济指标的增长情况看,充分显现出该区高新技术产业已经步入稳定、理性、可持续的发展阶段,高新技术产业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促进该区工业化进程、拉动经济发展和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力量。

一、以科技项目为支撑,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取得了实质性的成效

(一)夯实科技项目基础,突出持续创新能力培育。苏仙区坚持多管齐下、多措并举,全力抓好产业培育,推行科技项目全程、全方位培育模式,着力构建高新技术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群。一是以项目孕育期为切入点。培育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企业32家,其中高斯贝尔、强旺、金旺、农夫、邦尔泰等5家企业成为湖南省创新型知识产权试点企业。204年全区取得各类科技成果39项,增长25.8%,其中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2项。全年专利申请313件,增长2.6%,其中,发明专利申请115件,增长32.2%;专利授权174件,增长26.1%。湘能华磊光电股份有限公司与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合作的“低热阻高光效蓝宝石基GaN LED材料外延及芯片技术”获得2014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二是以产学研结合为重点。目前我区有20多家企业与省内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了科技合作关系,共建了实验室或技术研发中心,其中省级认定的研发中心3家,市级认定研发中心5家。通过搭建产学研研发平台,近2年全区80余家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结成技术合作关系,共合作开发新产品50多个、新增产值达30多亿元。三是以技术产品质量标准认定为重点。全区共有高斯贝尔、华录、金旺、强旺、台达、华磊、邦尔泰、农夫、浩伦、鍚涛化工等13家牵头或参与国家/行业标准起草、认定,成为郴州难得的稀有“苏仙景观”,提升了企业核心技术竞争力。

(二)抓好科技项目争资立项,带动特色产业发展。2014年来全区共获得上级科技部门立项项目30多个,科技经费超过2000万元。其中高斯贝尔与以色列合作的“实时无线高清晰度视频传输技术的研发”获科技部国际合作项目,获500万元经费;华磊光电和金旺分获省战略新兴产业500万元和300万元支持,强旺公司的“conforn连续挤压精轧变形镁合金板带材”项目被列为科技部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重点项目。该项目实施后,公司的产值、产量、利润将实现质的飞跃,同时能带动上亿产值的相关产业发展。

(三)不断加强科技创新能力,支撑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全区每年以15%专利申请量增加,发明专利占25%,如影响甚远的省级科技成果和国家发明专利“C、Ku和ka波段微波介质陶瓷谐振器”、“变形镁、锌合金型材conform连续挤压技术”、“油茶籽物理低温冷榨技术”、“大面积UV磨砂工艺防伪技术制造烟标”、“矿浆电解法提纯高纯铋”、“半喂入联合收割机”、“智能双电源自动切换器”、“PVC环保无毒稳定剂”、含砷硫铁废渣高温弱氧磁化焙烧法高效分离与综合利用新技术等。这批高新技术成果解决了制约产业发展的部分核心技术问题,产生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其中含砷硫铁废渣高温弱氧磁化焙烧法、矿浆电解法提纯高纯铋、大面积UV磨砂工艺防伪技术制造烟标、微波介质陶瓷谐振器及其数字视讯技术等4个项目年销售收入突破亿元大关,有力地支撑了全区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成为我区新的财源增长点。

二、主要问题

(一)科技工作意识有待提高。部分领导对科技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尚需进一步提高,对科技工作重口头、轻行动,重眼前、轻长远。

(二)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弱。一是企业对科技创新投入积极性还不够高。二是企业作为科技创新的主体地位还不突出。不少企业目光短浅,创新动力不足。有些企业在年度预算中不重视研究开发费用的预留。有些企业在搞产学研项目时,指望政府拨款。三是缺乏创新型人才。

(三)科技投入不足。科技三项费增加较慢,同时由于基数小,财政科技投入与事业发展需要仍有较大差距。

三、对策

(一)加大项目建设力度。坚持以项目为核心,加大项目策划、引进和建设力度,着力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固定资产投资额度。一是积极争取项目。重点围绕国家提出的大力发展高技术、高产出、高回报、低能耗“三高一低”新型产业的目标要求,积极向上争取项目,力争在国家重点扶持优势产业项目、高科技著名品牌等方面有新突破。二是积极引进项目。坚持把产业招商作为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抓手,紧紧围绕高新技术骨干企业、优势产业、优势资源进行项目开发,开展产业招商。鼓励高新技术龙头企业引进协作配套项目、扩散加工环节,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进入龙头企业生产体系,着力拓宽、延伸产业链条。

(二)大力推进技术创新。进一步加强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增强后劲。一是要确立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引导企业逐步按销售收入3-5%的比例提取科研开发经费,支持核心企业组建研发中心、工程中心基地。鼓励发展多种形式的科技孵化器,力争每年孵化成功一批高科技项目。二是要发挥好政府在科技创新体系中的引导服务作用。积极搭建公共科技服务平台,引导中介机构在信息、技术、咨询、策划、培训、融资、法律等方面为企业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三)做好科技宣传、科普等工作。加强科技政策法规、科普知识的宣传,积极营造有利于科技进步和创新的良好氛围。

(四)加速培育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一是小规模向大规模转变。鼓励现有企业扩大优势,使大者更大,强者更强,发挥龙头企业连接市场的桥梁作用;二是低层次向高层次转变。注入高新科技,增加投入力度,提高科技含量,从粗加工向深加工发展,发挥引导作用;三是低效益向高效益转变。着力提升高新龙头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五)打造高新技术产业群。要通过自主研发、引进吸收再创新、产学研结合集成创新等形式,配套相关优惠政策,优化利用优势资源,全程重点扶植核心企业,突破实现一批核心技术,有力地支撑全区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形成电子信息、光伏、新材料及先进制造、资源综合利用和节能环保等高新技术产业群。

(六)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强优势重点行业的发展,逐步形成全区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要以制定发展规划、完善鼓励政策为引导,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将各种生产要素向新材料、生物医药、先进制造、电子信息这些优势重点行业集中,将高新技术企业逐步向开发区和各种工业园区集中,形成该区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努力提高经济效益和增强整体抗风险的能力,使之成为我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和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支撑。

(七)引进和培养一批适用高科技人才。增设人才专项资金,建立有效的人才奖励制度;采取咨询、讲学、短期聘用、技术合作、技术入股、合作经营、人才租赁等多种方式,引进高层次人才;打破户籍、身份、档案等政策制约,以事业为平台,以项目为载体,以灵活的机制和优厚的待遇为回报,留住高层次人才。建立起政府、企业、高校和研究机构的互动机制,根据企业需要,依托高校和研究机构,培养所需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