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强化科普宣传 提升百姓防灾减灾能力 贯彻落实中央领导重要指示精神 做好汛期气象服务系列评论之五

26.07.2017  14:22
      新媒体时代,气象灾害防御工作面临更加复杂的舆论场。今年入汛以来,面对一轮又一轮重大天气过程,一系列科学问题不时困扰着公众。随着社会各界对天气气候形势及气象灾害关注度升高,强化科普宣传,增强公众的防灾减灾意识,变得愈加重要。
      气象科学是一门预测科学,其复杂性决定了从全方位监测大气系统到精准把握非线性大气演变规律存在较大难度,也意味着气象预报不可能做到100%准确。这种不确定性,对有些公众来说可能难以理解,由此,与科学相左的言论便有了生存的土壤和空间。这就要求我们在一些重大天气过程来临时,及时有效地开展科普宣传。
      做好气象科普宣传工作,是气象部门的社会责任。对于气象部门而言,每一次天气过程既是对预报服务的考验,也是对其在纷繁信息场中预见和把握信息能力的考验,关系着政府的公信力和百姓的信任度。因此,各级气象部门对舆情特别是网络舆情必须保持高度重视,进一步完善媒体沟通渠道,汇集各方力量开展及时有效的科学普及和知识传播,回应社会关切。当然,这个过程也离不开气象科学家、媒体及更多公众的主动参与。
      做好气象科普宣传工作要把握好时机,让科学的声音在关键时刻主动发出。多一点科普宣传,就少一些愚昧“毒瘤”的滋生和蔓延。在重大天气过程中,针对百姓关心的热点和媒体关注的焦点话题,各级气象部门应及时发声,组织专家解疑释惑,第一时间传播科学权威的监测预报服务信息。日常的科普宣传也不可松懈,不能把科普宣传当成可有可无的“点缀”。气象工作者应不失时机地把气象研究进展和科学知识传递给公众,使其理解支持气象工作。
      做好气象科普宣传工作要提高针对性,着力增强百姓的防灾减灾意识。要有针对性地开展对暴雨、龙卷风、台风等突发灾害性天气的解读与科普,传递气象科学知识,提高全社会防灾意识、避险自救能力;还要有效利用各类媒体,传播真实信息,澄清不实传闻,弘扬正能量,为解决气象防灾减灾“最后一公里”问题发挥积极作用。
      做好气象科普宣传工作要以公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进一步丰富表达形式。移动互联时代,随着传播环境的变化,公众获取信息的方式也发生了变化,要善于把复杂深奥的科学问题通俗化,吸引公众关注,让公众容易理解掌握。作为权威信息发布者的气象部门,应充分借助多媒体资源,全方位精准传播气象预报预警信息,着力提升全民灾害防范应对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