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骗演习”除了考孩子,还要考老师

16.07.2015  13:13

  ◎司马童

  近年来,社会对拐卖儿童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为培养孩子的自我保护和防范意识,各地幼儿园纷纷加强了防骗教育。同时,为了能有针对性地教育孩子,不少幼儿园开展了防骗演习,以查漏补缺。

  从见诸报端的幼儿园防骗演习中,能看到总会有部分小朋友在听到有吃有玩后,没有多大难度就成了行骗成功的“猎物”,这不免令笔者颇感忧虑。同时,也令笔者心存疑虑,读罢报道,便想问上一句:“老师‘放水’还能叫‘防骗演习’吗?”

  幼儿园里开展“防骗演习”是为保护小朋友不假,但如何演习才更逼真?在笔者看来,老师和工作人员也应纳入测试范围。譬如,工作人员对“陌生人”进园理由的仔细查问和严格甄别,就是检验能不能为孩子把好“第一道关”的首要演习;此外,即便“陌生人”手段高明地混进了园内,在其“行骗”过程中,老师和工作人员有没有及时发现异常而作出反应,可能比孩子们的自我保护意识更重要。所以,“防骗演习”只考孩子不考老师,或者干脆让老师充当“放水”的角色,即便初衷很好,演习效果也多少显得脱离了实际。

  近些年来,各地幼儿园的“防骗演习”几乎如出一辙:看似“精心准备”,实际却往往把老师和工作人员置于旁观乃至“放水”的角色。窃以为,其原因无非是担心若把园方也一起“骗”了,万一出现警惕性不强的现实景况,自然会面红耳赤。可问题是,倘若“只骗孩子,不骗老师”,这样的“防骗演习”究竟有多少实效,又能暴露和发现多少真正的隐患与隐忧呢?

  老师“放水”的“防骗演习”,等于是将孩子完全置于毫无保护的特殊环境。家长把孩子送进园里,能够使其放心的,主要是幼儿园的各种安全保护措施;假如“陌生人”能够随随便便地如入无人之境,少不更事的孩童们若能个个都绝不上当受骗,那才称得上不可思议了!

  “防骗演习”虽说有个“演”字,但绝对不会是一场“表演”。有一首防骗儿歌唱道:“小白兔,上学校,见生人,有礼貌。不说话,笑一笑,蹦蹦跳跳快走掉。”试想一下,要是幼儿园平时教孩子在外面应该这么做,而进了幼儿园之后,反而时有“狼外婆”轻易出现,这种“外紧内松”的模拟氛围,岂不是与现实格格不入,在这种氛围下的演习,实际意义能有多大呢?

  一言以蔽之,针对处在幼儿园环境里的小朋友来说,这样的防骗检验和测试,更需要将日常的安全教育,以及园方的保护意识,相融相辅地结合起来。只有如此,演习才更贴近幼儿生活,才能发现各方在开展防骗教育中的不足,才能更有针对性地保护孩子同时教育孩子保护好自己。

[编辑:邓芷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