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雷树”让昔日“雷击村”大变身

14.04.2017  12:36
    通过互联网搜索,网络百科有关湖南溆浦县葛竹坪镇山背村的描述,仍是“中国雷击第一村”。据统计,从1979年 至 2009年,该村共有168人遭遇过雷击,11人因雷击丧生,家畜、家禽死伤无数,雷暴时常损毁当地基础设施、房屋、树木以及村民家中的电器。2012年,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作出批示,要求将山背村的雷灾防治作为一项民生工程,切实做好雷灾防治工作,确保山背村雷击风险低于国际标准容许值。
      如今,五年光阴已过,在党的十九大即将召开之际,中央领导关心的山背村又是怎样的光景?
      四月初,在葛竹坪镇山背村,一望无垠的梯田从山脚盘绕到山顶,小山如螺,大山似塔,层层叠叠,高低错落。从高处望去,梯田的优美曲线一条条、一根根,或平行或交叉,蜿蜒如春螺。在田间,除了务农的村民外,还有不少游客在欣赏梯田美景。来自长沙的王霞带着一家人来这里踏青。她说,听人讲“雷击村”已是历史了。而在过去,山背村三四月份雷电灾害高发,别说外来的游客,连当地村民都担心“会出事”。
      “我们当村干部的,以前最怕的是打雷下雨。雷电灾害是山背村脱贫致富最大的‘拦路虎’。”山背村党支部书记韩道伟从上个世纪80年代末就到该村工作,见证了村子的变化。由于雷电灾害频发,村民们一直有“拜雷公”的习俗,但“雷公”似乎并不买账,雷电灾害造成人畜死伤情况时有发生。上世纪90年代之后,村民初步掌握了防雷知识,一到雷雨天就躲进屋里,拔掉电器电源,但“治本之方”尚未开出。
      进入新世纪后,防雷专家对山背村进行调研,发现该村两侧的山势呈现东南高、西北低的“锅状”。特殊的地形导致气流容易在“锅内”迂回,容易形成气流上升运动,这使得此地大气层结极不稳定,加之山区水汽丰沛,便导致雷击事件频发。另一个原因是,当地多数低压电线、变压器均未安装避雷装置,加剧了雷击风险。在政府支持下,当地安装了一批防雷设施,村民住家雷电灾害防御状况得到改善。但在当时技术条件下,户外耕作区域及景区防雷问题并未妥善解决。韩道伟说,他们的心“一直都悬着”。
      2012年,中央关注到山背村的情况,对当地防雷工程建设给予大力支持。随后,国家发改委专门对《山背村雷电灾害防御建设项目总体方案》立项。它成为十八大以来的一项重要民生工程。为此,湖南省气象局成立专项工作组,与省发改委、当地政府一道,着力打造一个立体综合雷电防御体系。到2016年,该工程已初步建成并发挥效益。
      依据山背村整体防雷安全及特殊旅游开发需求,村里“种下”不少“防雷树”。这些设计成仿生树样子的避雷塔,在发挥防雷功效的同时充分融入当地自然景观;在山背村的耕作区域,随处可见雷电避险亭,村民可以就近避雷,降低了户外活动的雷击灾害风险;为了不影响当地瑶族特色房屋的美观,建筑物原有避雷针均改建为避雷带。这些项目选取的避雷设备的性能均为国际一流,旨在提升安全性及使用年限。
      气象部门还“牵线搭桥”,帮助当地建立了一所“防雷希望小学”。而这所小学可以满足山背村六七十名学龄儿童就近入学的需求,校舍后面建有一座20多米高的防雷塔,可以保障师生安全。过去,村里的孩子要到30里之外的葛竹坪镇去上学,一旦遇上雷雨天气,走山路就伴随着危险。
      韩道伟说,为了让村民们早日摆脱雷电灾害困扰,这几年,防雷工程建设人员连大年三十儿都在加紧施工。2012年以来,当地再未发生过一起雷电灾害。
      有了安居之地,乐业便离村民不远了。这些年,人们从应对自然灾害防御工作中腾出了精力,山背村的致富之路也越走越宽。事实上,山背村自然风光秀美,又兼具独特的瑶族“花瑶文化”,具有乡村特色旅游开发潜力。通过招商引资,当地已修建多所“农庄客栈”,又在农业气象专家的指导下开辟了猕猴桃、金银花等特色种植庄园,令游客不仅玩得好,而且吃得好。此外,高铁溆浦南站至山背村的观光缆车正在修建当中,未来,人们从长沙高铁南站抵达山背村的总时长将缩短至一个半钟头。
      所谓“乘着高铁游山背”,昔日“雷击村”变身“旅游风情村”,已向全国游客敞开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