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痨”先要“识痨”

19.03.2019  10:13

结核病,俗称“痨病”,在我国,曾有“十痨九死”之说。但随着医学事业的发展,链霉素等药物被发现并应用于临床,对结核病的治疗产生了较好的效果。“十痨九死”也就永远成为了历史。然而结核的危害却仍然严重!

那么,怎样预防和控制结核病呢?

预防和控制结核病的关键措施是发现、治疗和管理肺结核患者。当然,其基础是先要发现肺结核患者,所以说“防痨先要识痨”。

“防痨先要识痨”,这其中的“”包含两层意思:一是认识。就要认识结核病究竟是个什么病,它有什么表现,会带来什么危害;二是识别。即识别哪些人可能患上了结核病。认识,大家才会去重视结核病;识别,才能让可能患上结核病的人得到及时诊治并防止向周围传播。

首先谈谈认识问题

结核病是由结核杆菌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主要侵害人体肺部,叫肺结核。人体除了头发和指甲外,任何器官都可能患结核。肺结核是我国三大重点传染病之一,近年,我国每年发生肺结核达90万人左右。结核病属于呼吸道传染病,通过肺结核病人咳嗽、打喷嚏或大声说话产生的飞沫传播。人不可能不呼吸,那么只要有呼吸就有可能感染结核。当前我国约30%的人已感染结核菌,他们当中约10%的人会陆续发病而成为活动性肺结核病人。人一旦患上结核病,将会对自身及家庭带来严重损害,包括:身体上的严重损害甚至死亡、长时间劳动能力上的损失(一般普通结核病人需要6-8个月才能治愈)、家庭成员的被感染风险、家庭经济负担的重大压力等等。

肺结核病的主要症状包括:咳嗽、咳痰、咯血、血痰、低烧、夜间出汗、午后发热、胸痛、疲乏无力、体重减轻、呼吸困难等。发现患病后就要积极进行治疗。对肺结核的治疗必须要规范,一般肺结核要治疗6-8个月才能彻底治愈。治疗期间,一定要遵医嘱,不能随意停止治疗或断断续续治疗。否则,不仅不能治愈,还很容易变成耐药结核病。

链接:耐药结核病。结核杆菌正在发生改变,部分已经对治疗结核病的药物产生了耐受性,这样的结核病人就叫耐药结核病。据世界卫生组织估算,我国2016年新发生的肺结核患者中耐多药或单独对利福平耐药的达6.6%;复治患者中达到了30%。由于这种耐受性的存在,使得一种甚至多种抗结核药物对结核病的治疗失去作用,因此,耐药结核,尤其是耐多药结核(指至少对治疗结核最常用的异烟肼和利福平两种药物同时耐药)和广泛耐药结核(最严重的耐药结核),其治疗效果差,死亡率高,被人们称为“具有传染性的癌症”。

再谈谈识别问题

及时、准确识别肺结核患者,就能让病人尽早得到针对性的有效治疗,同时也能更早地发现结核病的传染源,防止对周围人群的传播。那么,该怎样识别呢?

一是如果有肺结核可疑症状,尤其是咳嗽、咳痰两周以上,或痰中带有血丝者应高度怀疑肺结核的可能,要及时去结核病定点医院进行检查。二是对于一些容易患肺结核的人来说,就要定期去医院进行检查,也叫高危人群筛查。比如与肺结核病人有密切接触的人员、老年人群、糖尿病患者、尘肺病患者、肾功不全及免疫系统疾病的患者、长期应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的人员、艾滋病感染者或病人等。三是对容易造成结核病传播的特定环境下的人群,即重点人群也应定期进行结核病筛查,具体包括:从事结核病防治的医疗卫生人员;食品、药品、化妆品从业人员;公共场所从业人员;各级各类学校、托幼机构的教职员工及学校入学新生;接触粉尘或者有害气体的人员;乳牛饲养业从业人员等。

对高危人群和重点人群的结核病筛查,除了能及时发现肺结核患者以外,还能通过结核菌素试验、r干扰素释放试验等方法识别结核菌感染者。对于已感染了结核菌但没有发病者,可采取预防服药的方式有效降低发病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