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忽悠 得补课

12.07.2016  15:07

      跑完步路过一家小超市买了一瓶饮料,一路走着喝着,无意中看了看瓶体标签,发现一个有趣的问题:该饮料为330毫升装,但在“营养成分表”部分却标注“每250毫升含有”的字样。笔者奇怪,营养成分不应该标注整瓶饮料的含量或者每100毫升(及其他小于整瓶容量的整百数值)的含量么,搞个250是几个意思? 

        以笔者向来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揣测商家的习惯思维判断,这其中必定有诈。专家称,食品营养标签好比一把“营养参考尺”,它强制生产企业明白标注,令其难以作假;也让消费者了解食品中主要营养成分的含量,以便因人而异选购。按照法规要求,每一种食品都必须注明5个基本营养数据,包括食品中所含的能量(俗称热量、卡路里)、蛋白质含量、脂肪含量、碳水化合物含量和钠含量,以及这些含量占一日营养供应参考值(NRV)的比例。虽然有这种要求,但厂家稍一玩花活就能把消费者糊弄住。有些厂商知道自己产品的营养成分表照实标出来比较难看,他们就会想方设法地伪装成看起来不那么扎眼的数据。最常见的猫腻就是混淆参数。比如,由于瓶装产品中所含能量(糖)太高,厂家怕吓走那些怕胖的顾客,就选择用文首提到的“每100毫升(及其他小于整瓶容量的整百数值)”的含量来做营养成分表,而不是通常的按瓶计算。这样的数据表在普通消费者猛一看来,能量(糖)较少,就容易购买。

      其实,要是不懂,即使不“”,慢慢看也不一定能看出问题。而现实生活中,处于食品安全知识初级状态甚至更低级的“食盲”状态的消费者太多了,若有企业打着“低钠”“低糖”“低脂肪”的招牌却根本就做不到那么“”,他们真的是使劲看也看不出来。消费者如此,在“食品安全不尽如人意”已经成为铺垫性语境的当下,释放出的信息当然不容乐观:不懂食品安全知识的人却大谈食品安全问题,其中有多少人是在人云亦云地乱起哄呢?普通消费者食品安全知识匮乏,一般不会不懂装懂地忽悠别人,但这种不懂却很容易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为他们预留了忽悠人的空间。

      媒体调查显示,目前食品安全谣言已经占到了各类网络谣言传播的45%,位居第一。谣言之所以多而且能大量传播,相关知识匮乏缺乏判断力而盲目轻信的人多是其重要原因之一。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教授罗云波指出,网络谣言的滋生利用了公众对现代食品工业、种植业和养殖业的了解不够,出现了一些妖魔化食品工业、种植业和养殖业的谣言,如将植物生长调节剂与避孕药、性早熟联系起来,盲目放大农药残留的危害等。

      从民间对各种谣言的过度反应看,这些年来席卷全社会的饮食养生保健热潮,其科学含量还是比较低的。尽管人人说养生保健、个个谈食品安全,但即使是一些基本的健康科学或食品安全常识,也没有在群众中广泛普及、深入人心。例如,某地监管部门开通大众论坛,就与食品安全相关的问题与网友进行实时在线交流,不少网友提的都是像什么“购买食品时应注意啥标签”“食品添加剂有没有害”等很初级的问题,这恰恰说明民众的食品安全意识同样处于初级水平。

      不被不良企业忽悠,不受各类谣言所惑,要做的只有一件事——补课。消费者既然那么关注关心食品安全问题,而当下的食品安全环境又那么“不尽如人意”,自己在抱怨企业不良、监管不力的同时,也该花点心思、花点时间学学相关知识。毕竟,此事关己,不能高高挂起。目前很多政府、行业协会、社会第三方科学团体的网站内容都不错,如果有心,一定能够找到权威可靠的信息源。

      当然,要进行补课的还有食品企业和监管部门,这两位补的不是懂不懂的课,而是在对待食品安全问题上用不用心的课。其实让消费者由不懂变懂、由初级变高级的工作并不复杂,就企业而言,老老实实地按相关法律法规要求做,并在产品包装上清楚告知消费者就行;就监管部门而言,监管好企业之外,利用多种形式渠道,借助各种现代传媒手段对消费者开展食品安全知识普及的“升级”服务,非常必要。

来源:中国质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