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进了长沙城,就是长沙人

03.04.2016  09:22

  湖南省长沙市雨花区高桥街道原属于城郊结合部,聚集着多个市场,吸引着各地的外来人口。在这里的怡园社区,31岁的社区主任李小华跟居民们像亲人一样熟悉。哪家需要找工作,孩子到了上学年龄,她都了如指掌。

  十年前的李小华,也曾是进城农民中的一员。李小华的职业“变形”,从一个侧面体现了长沙对进城农民工的包容度和吸引力。

  长期以来,户籍是阻碍中国农民进城的最大“藩篱”。

  长沙市公安局人口与出入境管理支队支队长刘辉介绍,长沙市已全面推进一元化户籍制度改革,取消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性质区分。外来务工人员,凡在内城区有合法稳定职业并有合法稳定住所(含租赁),参加城镇职工社会保险满一年,或在长沙县、望城区、浏阳市、宁乡县有合法稳定职业并有合法稳定住所(含租赁)的人员,均可以在当地落户。

  长沙市还专门规定,农民转移人口及其他常住人口享受和城镇居民同等权益。实施一元化户口登记后,农民进城镇落户的,保留其原有“三权”(土地和山林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不变。

  落户门槛被打破,长沙对外来人口的吸附能力显著增强。目前,150万进城务工农民成为长沙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新生力量。

  “只要外来人员不挑不拣,保证给他们都找到合适的工作。”怡园社区“他乡美”俱乐部负责人游端霞说,该社区人口倒挂现象严重,外地人口是常住人口的数倍,就业困难,容易形成不稳定因素。2008年,怡园社区发起成立了旨在帮扶进城农民的“他乡美”,争取各种资源为进城农民开展生活、生产技能培训,帮助他们走上工作岗位。

  “有的人甚至连液化气都不会用,我们就从最基础的知识开始培训。”怡园社区成为湖南省首个“充分就业”社区。

  十年前,李小华跟随家人从湖北农村到长沙打工,最初在一家证券公司做职员,经历了异乡人漂泊的艰辛。2009年,她通过“他乡美”俱乐部考入社区工作,从一名普通工作人员逐渐成长为社区主任,成了真正的长沙人。

  农民进城后,随之而来的就是子女的上学问题。据统计,2015年长沙市城区共有义务教育阶段农民工子女中小学生10万人,比2005年增加20.2%。

  长沙市教育局副局长缪雅琴介绍,市教育局联合各县市区制订《长沙市城区2015年进城务工随迁子女入学指南》,为农民工子女入学建立绿色通道,简化程序方便入学。同时,通过政府投资、开发配套、社会支持等形式,改建、扩建和新建了一批学校,新增大批优质学位,保障了符合条件的农民工子女100%在公办中小学就读。

  李小华所在的雨花区解决了长沙全市三分之一外来人口子女入学问题。当地教育部门的实践是,对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不设门槛,留够座位,与辖区内居民子女享受同一免费政策、同一编班原则、同一教育资源、同一评价标准、同一升学标准。另外,雨花区还编辑出版了全国首本农民工子弟专用教材《同在蓝天下》,涵盖日常生活、安全自护、文明交际、自理自律等内容。

  在长沙,进城务工和进城落户的农业转移人口,均可参加长沙市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基本是“零门槛”。雨花区人社局局长罗玲说,失地农民普遍不愿交社保,更想拿到实实在在的钱,特别是一些年轻人只图眼前享受,容易把征地款挥霍掉,沦为“城市贫民”。社保局工作人员就在拆迁拆违一线开展社保培训,宣传社保政策,“在一些失地农民到龄享受实打实的养老金好处后,失地农民参保意识显著增强。

  在雨花区人社局一楼办事大厅的角落,有一个“春风驿站”书吧。这个由社会公益募捐的书吧对前来找工作的群众免费开放。2月16日,春节假期刚过,“春风驿站”书吧就举办了“说话的艺术”主题文化沙龙,邀请大学教授为进城务工者传授与人沟通的技能技巧。从怀化乡下赶来长沙参加就业援助月专场招聘的老王说,到这里找工作没有异乡人的感觉。

  长沙城市社区对外来人员的管理,最初停留在社会治安和计划生育层面,近年来开始转变为用行动尊重农民工的城市主体地位,帮助他们参与社区管理,融入城市生活。

  一份对900名长沙进城务工人员的调查显示:47.3%的调查对象来长沙务工时间在5年以上,25.4%的为2~5年,他们看重长沙的工作机会和长远发展;七成进入长沙的务工人员与以往比较月增收过千,有28.2%的人在长沙购置了房屋,46.7%的人打算在长沙购房,85.9%的人表示愿意融入长沙的生活。

  每天,李小华都在社区为“新市民”找工作、找学校、找医院,帮助他们及子女更好地生活下去、融入进来。她认同这个观点,相对农民进城,如何让他们融入城市社会,是一个长远的任务,是一项系统性课题。

  (原载2016年2月29日《瞭望》新闻周刊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