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长沙红色地标之二十四:许光达故居

16.07.2016  03:44

点击进入专题:红色信仰——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1921-2016

(许光达故居位于湖南省长沙县黄兴镇桂花村。  )

(许光达故居航拍。)

(在路口,刻有“许光达故居”的石碑在路旁指引着游人。)

(走近故居,大门前的一辆坦克分外引人注目。)

(和故居本身相比,门前的“让贤碑”更加吸引游人驻足。)

(走进故居大门,右侧是许光达生平事迹陈列馆。)

(走进许光达事迹陈列馆,“大将许光达”在许光达照片的正上方。)

(陈列馆里,用大量图片和文字介绍了许光达的一生。)

(进门左侧,便是许光达故居。)

(走进故居,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正堂屋。屋里挂着许光达生平。)

(许光达曾住过的房间。)

(窗子、桌子、油灯,众多老物件仿佛在诉说着过去的历史。)

(再往里走,厨房里摆放了传统的蝴蝶灶。)

(农具房里则摆放着纺车、蓑衣和拌桶等。)

(故居后方,绿树肆意生长。)

   星辰在线7月15日讯(星辰全媒体记者 岳珊) 三湘首邑,荆楚重镇,长沙这片热土,志士辈出,先贤云涌。许光达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许光达故居位于湖南省长沙县黄兴镇光达村。在故居前有一块“让衔碑”,碑高2.5米,宽约5米,重30吨,为一面旗帜外形的花岗岩麻石材质,碑上方嵌有许光达大将的石雕像,内嵌许光达上书毛泽东主席主动要求降衔的书信。

   “让贤碑”至今依然闪耀

  车行黄红公路,便可见到“许光达故居”的路牌。在处小道路口,刻有“许光达故居”的石碑在路旁指引着游人。

  走近故居,大门前的一辆坦克分外引人注目。那是在许光达诞辰100周年(2008年)前夕,经中央军委特批,从广州军区运过来的一辆六二式坦克。这辆由我国自行研制生产的轻型坦克,浑身喷绘着迷彩色退役坦克,成为对我国装甲兵的创始人许光达永远的纪念。

  许光达故居是一栋典型的江南民居,绿树掩映下的泥墙青瓦,简朴却带着历史的温度。1908年11月19日,许光达诞生于进门厅屋前房,并在此度过了童年和学生时代。后来,长沙市政府把其故居的原有14间民居土房按原样修复,并新建许光达事迹陈列馆。

  和故居本身相比,门前的“让贤碑”更加吸引游人驻足。碑上方嵌有许光达大将的石雕像,内嵌许光达上书毛泽东主席主动要求降衔的书信。

  1955年9月,许光达得知党中央、中央军委决定授予他大将军衔的消息后,多次找长期领导过他的贺龙等老首长“走后门”,提出降衔申请,但均未获得同意。无奈之下,他几经思考,提笔给毛主席和中央军委各位副主席写了一份情真意切的“降衔申请书”:

  “军委毛主席、各位副主席:

  授我以大将衔的消息,我已获悉。这些天,此事小槌似地不停地敲击心鼓,我感谢主席和军委领导对我的高度器重。高兴之余,惶惶难安。我扪心自问:论德、才、资、功,我佩带四星,心安神静吗?此次,按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功绩授衔,回顾自身历史,1925年参加革命,战绩平平。1932年至1937年,在苏联疗伤学习,对中国革命毫无建树。而这一时期是中国革命最艰难困苦的时期:蒋匪军数次血腥的大“围剿”,三个方面军被迫作战略性转移。战友们在敌人层层包围下,艰苦奋战,吃树皮草根,献出鲜血生命。我坐在窗明几净的房间吃牛奶、面包。自苏联返回后,有几年是在后方。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行列里,在中国革命的事业中,我究竟为党为人民做了些什么?

  我对中国革命的贡献,实事求是地说,是微不足道的。不要说与大将们比,心中有愧,与一些年资较深的上将比,也自愧不如……

  为了心安,为了公正,我曾向贺副主席面请降衔。现在我诚恳、慎重地向主席、各位副主席申请:授我上将衔,另授功勋卓著者以大将。

                                                                                                                                                                                                                                                                                                                        许光达

                                                                                                                                                                                                                                                                                                                        1955年9月10日

  在中央军委召开的一次会议上,毛主席高扬起许光达的这份“降衔申请书”,声音洪亮地对朱德、彭德怀、林彪、贺龙等军委领导说:“这是一面明镜,是共产党人自身的明镜!”毛主席越说越激动,他站起身来,大步走到窗下,双手用力一推,两扇窗户洞开,继续说道:“五百年前,大将徐达,二度平西,智勇冠中州;五百年后,大将许光达,几番让衔,英名天下扬!”

  “让衔碑”虽是矗立在许光达故居,也永远矗立在人们的心里。

  粉身碎骨只为人民谋解放

  走进故居,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正堂屋。屋里挂着许光达生平大事年表。也许因为年份已久的原因,原本平整的白纸边缘微微卷起。故居有两间卧室,卧室中摆放的有衣柜、床等生活用品。另一房间中摆放的是纺车等生产工具。

  再往里走,厨房里摆放了传统的蝴蝶灶。农具房里则摆放着纺车、蓑衣和拌桶等。记者从有关部门了解到,许光达故居目前已正式交由黄兴故居进行管理。

  在故居旁边,一栋青色的两层建筑矗立在绿树之间。走进许光达事迹陈列馆,“大将许光达”在许光达照片的正上方,让观者不由心生敬仰。

  许光达原名许德华,1921年考入长沙师范学校, 1925年加入中国共青团,不久转为中共党员。1929年7月,由组织推荐,许德华进入上海中共中央军事训练班学习,结业后正式更名为许光达。

  1942年是抗战最艰苦的年代,许光达向中央请求到抗战前线工作,最后中央批准他到晋西北担任晋绥军区第二军分区司令员兼八路军120师独立第二旅旅长。在他的领导下,指挥了“反扫荡”、“反蚕食”斗争,开创了对敌斗争的新局面。

  文化大革命后,许光达遭受了残酷的迫害。1967年1月,林彪反革命集团诬陷许光达为所谓贺龙“二月兵变”的总参谋长,并强加许多莫虚有的罪名。许光达被关押批斗,在精神上和肉体上都遭到了残酷迫害。在狱中,他不忘时常翻阅《毛泽东选集》,并且在扉页上写了一首诗:“身经百战驱虎豹,万苦艰辛胆未寒;只为人民谋解放,粉身碎骨也心甘。”这就是我们许大将军的胸怀。

  1969年6月3日,许光达受尽摧残折磨,在北京含冤去世,享年61岁。文革后,中央军委为许光达平反昭雪,1977年6月21日,军委在北京举行许光达同志骨灰安葬仪式。

  记者到访故居时,恰巧遇到湘郡未来小学的20多个学生,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为故居增添了不少生机。家长陈女士说,湖湘名人与湖湘文化一样不应该被忘却。“这也是为什么我们20多个家长自发组成红色旅行团,为的就是让他们记住那段历史。”

   【纪念地名片】

  许光达故居位于湖南省长沙县黄兴镇桂花村,建于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故居原有两进,共有房屋14间,上进倒于1954年的洪水中。故居占地面积1、62亩,两进,二十一间房,砖木结构,青瓦脚,土砖墙,木格窗,木框大门,杉木前廊檐柱(左边一根用楠竹代替)。故居外有X105路公交车可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