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社区干部:会议检查少了 说话底气足了

10.10.2014  09:48

  星城夜谈

  创新社会治理要牵“牛鼻子”

  屈金轶

  会议检查“缩水”,公务接待“清零”;基层说话“分贝”变大,积压多年的难题画上句号……《人民日报》“蹲点”栏目前不久刊发的《会议检查少了 说话底气足了》长篇报道,展现了长沙市岳麓区社区干部眼里的新变化,令人振奋。这是我市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的一个缩影,标志着在基层治理创新上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基层是捕捉、传输社会舆情最敏感的触角,社会治理的关键就在于夯实基层基础,在治理方式上不断创新。去年以来,岳麓区在全区推行“三服务一线”工作法,即“服务基层组织、服务项目企业、服务人民群众”,可谓牵住了社会治理创新的“牛鼻子”,让大批干部扑下身子办实事、祛除官气接地气,做到“民情在一线掌握、问题在一线解决、感情在一线融洽、形象在一线树立”,一批“老大难”问题迎刃而解,党群关系、干群关系不断改善。

  正如省委常委、市委书记易炼红所说,岳麓区这一实践启示我们,践行群众路线与创新社会治理犹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相辅相成,好的理念、好的机制加上好的作风、好的服务,就能让我们的基层组织成为坚如磐石的战斗堡垒。在推进长沙更好更快发展的过程中,各级党委、政府当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和为民务实的作风,在完善治理体系、提升治理能力上有更大作为,交出更优的答卷。

  长沙市岳麓区,社区干部眼里的新变化——

  会议检查少了 说话底气足了

  人民日报记者 颜珂

  会议多、检查多、接待多,责任大、事情杂、权力小,资源有限、服务能力“先天不足”……在社区和村里走访,这些都是基层干部反映最为集中的问题。这段时间,情况是否有变化?记者近日来到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零距离倾听社区和村干部的心里话。

  会议检查明显“缩水”,公务接待“清零”

  8月25日,岳麓区梅溪湖街道阳明山庄社区党支部书记柏玉娥到街道开会,涉及文明创建、综治、城管三大块工作,不过半小时会就开完了。会议开得简单利索,“都是从问题和困难开讲,然后研究怎么解决。”柏玉娥说。

  这样的效率以往不可想象。以前,柏玉娥每周都得专门空出三四天时间来开会,“党建、城管、综治等,方方面面的会都要参加,有时上午开完了,下午接着开。”更让她苦恼的是对于参会人员数量的规定。一些会议,动辄要求社区全体干部参加,“所有人都去开会了,工作谁来做?”柏玉娥常为此感到不解。

  莲花镇桐木村距离区政府大约40分钟车程。以前会议多的时候,村支书李金海常被叫到区里开会,“路上折腾的时间比会议时间长。”然而,现在这种情况已大为改观。李金海告诉记者,整个8月,他只到区里开过一次会。大部分布置工作的会议,一般只到乡镇一级,再由乡镇传达至村。

  今年以来,“参会压力”明显减轻,这是岳麓区基层干部的共同感受。同样大大“缩水”的还有检查与接待。

  桐木村是长沙市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李金海告诉记者,以前,上面领导来得多,来了要是不好好招待,总感觉不那么客气。如今,领导就算调研时间到了饭点,都是回单位食堂吃饭。今年,桐木村的招待费为零。因为明令禁止接待上烟,李金海干脆也戒了烟。

  阳明山庄是区里的“明星”社区,来这里学习参观考察的队伍,以前每周总有四五拨。“去年,几乎每个星期都有客人过来,有时上午送走一拨,下午又得接待另一拨。”柏玉娥是“首席接待员”,也是“首席讲解员”,任务一多,她的嗓子常常嘶哑。

  费时、费力,还费钱。客人来了,社区得送资料。一本画册、一份社区自己的报纸,加起来成本超过40元,有时一送就是几十份。

  而今年整个8月份,柏玉娥没有一项接待任务,留在社区吃饭的客人为零。翻看阳明山庄社区的账簿,今年还没有报过一张餐饮发票。

  柏玉娥告诉记者,今年社区申报园林示范社区,区园林局来人指导,忙完已是中午12点10分。“我们提议一块吃个工作餐,他们死活不同意,都说单位食堂已经留了饭。”柏玉娥说。

  检查考核也有大变化。以前为应付检查而准备资料,常让岳麓区桔子洲街道学堂坡社区主任陈志军头疼。“检查考核,以前主要看资料。”他说,一年下来,累积的资料常常有1米厚;如今的考核检查主要看现场,社区的资料任务,仅仅是当地人口信息的台账。

  在学堂坡社区党支部书记余海燕看来,检查工作方式的另一大变化在于其实效性。“以文明创建为例,以往的方式是突击检查,不合格就扣分。至于问题是否解决,如何解决,关心得不多。”余海燕说,如今检查的侧重点变了,不是为了检查而检查,更多的是去分析问题,关注问题的解决之法。

  据统计,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岳麓区全区综合性会议比同期减少21.8%,全区评比达标表彰项目减少了73.7%。今年1—7月,全区公务接待费用下降71.4%。

  基层说话“分贝”变大,积压多年难题画上句号

  责任大、权力小,出门办事,处处求人。面对问题常心有余而力不足,曾是基层干部的共同困惑。

  多年前的一个冬天,桔子洲街道学堂坡社区来了个流浪汉。交给谁?怎么办?余海燕一连打了十几个电话,却找不到一个部门收。

  今年以来,岳麓区在全区推行“服务基层组织、服务项目企业、服务人民群众”的三服务一线工作法,将每个月的28日定为区直机关和街道干部的蹲点日。任务就是走访群众,倾听诉求,解决问题。大批干部沉到基层,柏玉娥的感受是,基层说话的“分贝”变大了。

  阳明山庄小区的房子,大多有十几年了。设施老化,地下水管开始漏水,不知不觉间,小区每年的水费居然有400多万元。居民认为不应由他们承担,自来水公司要停水。问题反映给蹲点干部,通过纳入区里的水网改造计划,整个小区1427户居民没多交一分钱,便解决了这个难题。

  “社区以前是‘小个子’,级别低,办事能量小,反映的问题常常拖得久,现在不同了。”阳明山庄业主委员会主任戴美霞说。

  社区的门禁系统装上了,安置户房屋的漏水问题解决了……“群众的诉求、社区的呼声,越来越受到重视。”柏玉娥颇有感慨地说,以前反映十个问题,能解决四五个就不错了,如今,反映的问题基本都能解决。

  学堂坡社区内的湖南师大附小,门前乱停车是“老大难”。社区反映了两年,未有回音。今年,问题被派驻社区的“网格长”带到区里,区里又交办给交警部门,问题立马得到了解决。

  “问题处理过程中,‘网格长’会实时跟踪,解决之后还会给社区干部发短信。”余海燕说,这样的负责态度让社区干部很暖心。

  望岳街道七里营社区主任邱金龙说,因为拆迁安置的遗留问题,辖区内的金峰农安小区大部分拆迁户入住后都拒绝缴纳水电费。9年时间,街道和社区为此垫付了5000多万元。这次,街道下了决心,与社区共组织60多名干部包栋包户上门做工作。通过一个多月时间的走访,住户的思想工作都做通了,小区水电改造的“老大难”,画上了句号。

  盼政策更多“下沉”,提升服务群众“内生能力”

  “虽说接待、检查少了,但该来的还是要来,该指导基层的还是应该指导。”李金海说,对那些有实效、有帮助的调研指导活动,还是打心里欢迎、需要的。

  记者在走访中了解到,基层干部一方面期盼“接地气”的活动常态化,基层诉求渠道畅通能常态化;另一方面,希望在干部下沉的同时,政策也能更多“下沉”,让基层服务群众的“内生能力”得到实质性提升。

  责权不匹配,是基层干部共同的苦恼。“就拿治安协管员来说,管理权限在街道,工作却在社区,一旦工作有差池,挨批的往往是社区。现在,区里正在改变这种状况,把协管员的经费和管理权限都交给社区,这样机制就理顺了。”余海燕说。

  社区工作,也常遇经费瓶颈。对那些没有经济来源的社区来说,“费随事转”的期盼十分强烈。余海燕告诉记者,今年以来,岳麓区正在推行这项工作,“今年社区里的社工基地建设,就是先拨钱,再干事。不用再像以前那样,干事往往得先垫钱。”

  余海燕希望,“费随事转”“权随事转”能够进一步完善、推广,让基层责权利能够真正匹配,打消基层干部干事的顾虑。

  “小马拉大车”,是邱金龙对他所在社区工作的一个比喻。9年时间,七里营社区的常住人口,由最初的700多人,一下增加到了6000多人,加上流动人口,至少有2万人。而社区工作人员,一直只有5人。“在社区工作力量配备上,希望能够更加灵活。”邱金龙说。

  基层工作,事情杂、压力大、待遇低,虽说近年来工作环境不断改善,但让基层工作具有吸引力,依然是基层干部的迫切期盼。

  (原载《人民日报》2014年9月19日14版)




(稿源:星辰在线-长沙晚报)
(作者:屈金轶)
(编辑:杜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