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湘江东岸街区层次城市设计方案出炉并公示
湘江是长沙的母亲河。长沙将全面提升湘江东岸的规划建设水平,集中展示长沙“山水洲城”的形象,打造具有国际化、现代化水准的滨江空间。7月21日从长沙市城乡规划局获悉,由该局组织的湘江东岸街区层次城市设计初步成果已通过专家审查,正在该局官方网站和长沙规划展示馆进行公示,市民可于8月20日前通过这两种方式进行查看,有何意见可以提出来,合理建议和意见将作为下一步规划审批的参考依据。
严控建筑高度,塑造优美天际线
市城乡规划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本轮湘江东岸街区层次城市设计工作,旨在解决湘江滨水区目前存在的“开阔性不够、亲水度不高、轮廓线不美、建筑形态不优”四大问题,打造具有国际化、现代化水准的滨水空间,集中展示具有长沙特色的城市形象。
湘江东岸街区层次城市设计范围分为月亮岛大桥-三汊矶大桥片、银盆岭大桥-橘子洲大桥片、橘子洲大桥-南湖路隧道片、南湖路隧道-猴子石大桥片、猴子石大桥-湘府路大桥片、湘府路大桥-黑石铺大桥片6个片区。
根据要求,各个城市设计方案将严格控制滨江地区特别是第一界面的建筑高度和通透性,确保沿江视野的开阔,适当拔高部分公建“形成有起伏变化的第二界面”,同时打造代表城市形象的名片地段和标志性建筑,形成优美的天际轮廓线。如打造北部地标千佛塔;在湘雅路段打开湘雅路滨江页面,形成沿江开阔空间节点,以强调滨江界面的开阔性和渗透性;严格控制历史文化街区的建筑高度,特别是开福寺路片区建筑控高24米,以保护街区传统肌理和尺度。
挖掘存量用地,优化空间结构
此次湘江东岸街区层次城市设计项目计划加大存量用地挖掘力度,包括湘江东岸核心区内的所有存量用地以及协调区内对于城市景观和天际轮廓线有影响的存量用地,存量用地面积约281.33公顷。
各方案在上位控规的基础上,分析场地现状,对控规的用地布局、空间形态、公共服务设施等进行评估后,落实“四增两减”,进行优化调整,形成“两核三轴四廊”的规划结构。增加街区用地功能的复合性,尤其是滨江地块功能的复合性,引入商业、居住、商务、文创等各类功能。
另外结合地铁轨道交通站点,对基地内地下空间进行规划,同时结合地下过街设施加强片区内地下空间与周边地区的联系,形成更为广泛区域的地下空间网络。
保护历史建筑,留住老长沙记忆
湘江东岸街区层次城市设计规划范围南部处于长沙历史城区范围内,过去长沙古城北城墙即位于今湘春路的位置,潮宗街历史文化街区、开福寺、明德中学等都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
此轮东岸街区层次城市设计将人文与商业相融合,保护各类文物古迹和历史建筑,整治与传统风貌不协调的建筑,严格控制潮宗街历史文化街、开福寺历史地段的建筑高度以保护街巷肌理。
以城南路为界,规划区分成两种功能分区,城南路以北为太平街-坡子街-西文庙坪历史文化商业片区,城南路以南为滨江金融商务现代服务片区,形成“两带两区、三核三极”结构。其中,西文庙坪街区位于西湖路以北、人民路以南、湘江路以东和黄兴路以西,街区面积超过33公顷,设计方案提出交通组织要“窄马路、密路网、小街区”,保护街巷肌理,并复原长沙府最早的高等学校——长沙府学宫,打造以学宫为中心,西文庙坪巷、学宫正街的“人”字形格局历史核心保护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