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教育从资源均衡到优质均衡

10.11.2017  00:10

砂子塘泰禹小学学生在橘子洲吟诵“少年强则国强”。长沙晚报通讯员 李静 摄

   长沙晚报记者 岳霞 通讯员 黄军山

  十九大热词

  优先发展教育

  报告原声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办好学前教育、特殊教育和网络教育,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健全学生资助制度,使绝大多数城乡新增劳动力接受高中阶段教育、更多接受高等教育。支持和规范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倡导全社会尊师重教。办好继续教育,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大力提高国民素质。

   专家解读

  傅晓华(中南林科大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室主任、教授):从孔子杏坛讲学到孟母三迁,从朱熹置办学田到王阳明龙岗讲学,从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所“国批国办”的京师大学堂到烽火中走出的西南联大,上下五千年,教育始终是中华民族发展进步的坚实基底。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铿锵有力地提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教育是国计,也是民生,教育是今天,更是明天。改革开放近40年来,我国教育从经济中的一个环节提升至关系全局的基础性工程,从“重点发展”到“优先发展”,反映出党对发展教育事业的重要性和迫切性的认识在不断深化。历史的脚步永不停歇,我国教育的每一步前行,必将带给人民对美好生活更为真切的获得感、幸福感和自信心。

  建立社会主义国家的完整教育体系,进一步深化全面教育改革,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这是教育优先发展的第一要义。教育优先发展也是有阶段性的,首先是解决基础设施的硬件问题,然后是人才战略,从硬件转到软件。这方面就需要政府的政策支持,真正体现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的刀把在政府手中。

  长沙在创建国家中心城市实现基本现代化的进程中,必须以坚强的领导、专业的学识和超前的眼光,不断推进教育发展和改革。在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把国民素质提高到一个新水平,要注重教育全面发展,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基础教育、学前教育、特殊教育等合理配置与协调发展。长沙是湖南省高校的聚集区,一定要抢占人才制高点。一所大学要提升办学水平,要创建一流大学,具备基本硬件之后最重要的一点是要有高端人才,所以要扩大学校自主权,把进人用人的权力下放给学校,充分调动教师积极性,促进长沙教育事业全面发展。

   长沙行动

  长沙有87万个义务教育阶段的孩子,对家有学龄期孩子的市民来说,一个城市能给予的幸福感,最大的动因是孩子接受了优质教育。对长沙而言,这也是一直要达成的目标,“将教育资源均衡提升优质均衡”。所谓“优质均衡”,就是真正实现由不能择校到不需择校,实现“家门口就有好学校”的期盼。而近几年来,长沙义务教育频“放大招”,2017年度长沙市本级预算教育经费37.52亿元,比上年度增长9.13%;投入6亿元,铺排的40所公办幼儿园、29所中小学校新扩建、370所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60所全面“改薄”校等实事项目建设及“明厨亮灶”工程进展顺利——这些都成了提升市民幸福指数的最坚实基础。

   招生令“最严”:

  不留权力交易空间

  取消择校生,禁止“空降班”,严禁小升初公办学校择校……从2014年开始,长沙市推进“阳光招生”,到去年实行“最严招生令”,到今年“没有最严,只有更严”,招生办法在进一步规范和完善,“阳光招生”进一步落到实处,不留权力交易空间。

  为避免“最严”招生令流于形式,到2017年7月止,长沙市教育局先后制定了中招中考、微机派位、配套入学、特长生招生等系列配套政策共计11个文件。

  长沙市委、市政府推行“最严招生令”目的远不止“零择校”这么简单,“一揽子”改革措施的设计,是为回答义务教育的两大终极议题——公平与均衡。“教育资源均衡是螺旋式上升的,长沙市把‘不择校’作为一条刚性要求,同时也是倒逼教育部门办好身边的每一所学校,把学校办出品质、办出内涵、办出特色,真正让市民从‘不能择校’到‘不需择校’。从去年开始,长沙已全面加大了标准化学校建设力度,力争到2020年将全市学校基本建成标准化学校。同时,切实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促进学校特色发展,加大校长、教师交流力度,不断减小区域、校际差距,拓展优质教育资源的覆盖面。”长沙市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卢鸿鸣表示。

   助学令“最暖”:随迁子女和留守儿童100%入学

  虽然政策以“最严”冠之,看似严厉,其实也颇具温情。不少刚在全国落地或推行的教育惠民政策,在长沙已经推行多年。

  生源排序映射着政策导向——既要保障贫困的“原住民”基本权益,又需尊重外来置业者对城市的贡献。排序原则背后,是对不同群体的兼顾与关照。从去年开始,长沙市在微机派位中,特意为双胞胎、多胞胎设计了捆绑派位政策。2016年,有166对双胞胎、3对三胞胎参与并被捆绑派到一所学校;2017年共有178对双胞胎、1对三胞胎参与捆绑派位,成了最让多胞胎家庭开心的政策。

  今年长沙市全面落实“一提高、两降低、三全面、四保障、五倾斜、六免费” 要求:提高各级各类教育入学率,特别是建档立卡学生和三类残疾儿童入学率;降低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特别是建档立卡学生辍学率,降低建档立卡学生的就学负担;对建档立卡家庭学生从幼儿园到研究生实行全面资助,从幼儿园到博士生全面帮扶,全面改善贫困地区办学条件。

  保障建档立卡家庭学生不因贫失学,保障省定贫困村学校全部建成标准化学校,保障随迁子女和留守儿童100%入学,保障省定贫困村教育公共服务达到全市平均水平。

  教育经费、免费师范生培养、国培省培指标、教师职称评审、教师福利待遇向农村和贫困地区倾斜;继续实施义务教育学生学杂费“一费制”全免入学;继续免除普高建档立卡学生、低保家庭学生、农村特困救助供养学生和残疾人家庭学生学杂费;继续免除中职(技校)学生学费;按照省里统一部署,免除普高建档立卡学生教材费;免除建档立卡学生参加中考、学考、高考和研究生入学考试报名费;免除建档立卡大中专学生普通话测试费和档案托管费。

   促学令“最细”:多政策出台推进长沙教育优质均衡

  今年长沙市再推多项政策,全面推进城乡学校建设标准统一、教师编制配备标准统一、基本装备配置标准统一;按照每生每年提高200元的标准,提高义务教育学校生均公用经费标准;着力调控学校办学规模及班额,对已超规模的学校,要早做打算,逐步分流,力争3年内基本解决;对新建学校,一律不得突破义务教育优质均衡督导评估的标准;提高学前教育普惠程度,确保公办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达到全市幼儿园总数的72%。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通过加大教育投入,全面深化改革,全市教育工作稳步发展,率先全国推行中考中招改革、实现公办中小学“零择校”、消除起始班级大班额、建设义务教育发展均衡市,各类教育发展走在全国前列,基础教育满意度跃居全国前十,打造了教育改革发展“长沙模式”,教育品牌已成为长沙的靓丽名片,长沙已经基本解决“有学上”的问题。

  在新时代,全市教育系统将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教育的主要矛盾,立足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抓住教师队伍建设这个关键,围绕全面提高教育质量这个中心,全力推进长沙教育均衡优质发展、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各项教育事业统筹协调发展,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于“上好学”的新期盼,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

长沙市少年儿童教育水平全面提升
从日前召开的第六次长沙市妇女儿童工作会议上获悉,长沙着力建设教育强市,教育投入不断增加,教育事业稳步推进,教育成果日益巩固,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91.妇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