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长沙县财政收入破200亿 首次跻身全国十强
■制图/杨诚
核心提示
素有“工程机械之都”美称的长沙县2014年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以项目建设为抓手,年实现财政总收入207.2亿元,比原计划提前一年实现“十二五”财政总收入目标任务,首次进入“全国十强县”之列,实现了县域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本报12月30日讯 3年翻一番,从100亿元跳升至200亿元,长沙县财政收入在2014年实现“提档升级”。今日,长沙县对外宣布,截至本月30日,该县财政收入达到207.2亿元,成为湖南首个财政收入迈过200亿大关的县区。这是长沙县继2003年财政收入超10亿元,2011年财政收入超100亿元之后,县域经济发展再次迈出里程碑式的重要一步。
成绩有多大?
提前一年实现“十二五”收入计划
财政收入彰显的是区域发展的速度与竞争力。根据长沙县“十二五”发展规划,预计到2015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1300亿元,财政总收入实现200亿元,年均增长22%。
从实际发展情况来看,该县2014年实现财政总收入207.2亿元,同比增收27.2亿元,增长15.06%,比原计划提前一年实现“十二五”财政总收入目标任务,“十二五”期间财政收入年均增幅达28.8%,实现了县域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长沙县2014年在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中排名第九,首次进入“全国十强县”之列,稳居中西部第一。
如何逆势上扬?
大项目巩固工业经济主导地位
近年来,受国际经济形势和国内宏观调控的持续影响,机械制造业受到较大冲击。素有“工程机械之都”美称的长沙县如何应对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实现逆势上扬?
长沙县的做法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以项目建设为抓手,全力支持上海大众、蓝思科技、住友橡胶、广汽菲亚特、广汽三菱等一批重大项目建成投产。2014年,全县工业经济实现税收67.8亿元,占财政总收入的比重达32.72%,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达48.28%,工业经济占财政收入的主导地位。
收入快增的同时,财源质量也在持续提升。近年来,长沙县坚持两型引领,持续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初步形成多点支撑的产业格局,汽车及零部件产业、电子信息产业占规模工业的比重明显提升。
2014年,该县全年完成地方财政收入140.43亿元,地方财政收入占全县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13%以上,居长沙地区最高,县级可用财力增加,县域经济步入可持续发展的快车道。
新增财力如何花?
新增财力 八成投民生
新增财力如何花?始终是百姓最关心的问题。
“按照幸福与经济共同增长、乡村与城市共同繁荣、生态宜居与发展建设共同推进的理念,始终坚持新增财力的80%以上用于民生支出。”长沙县财政部门相关负责人介绍,并亮出数据:2014年,该县用于民生支出达80.55亿元,占公共财政支出的78.2%。其中,教育支出13.23亿元,医疗卫生支出6.9亿元,社会保障支出7.9亿元,城乡社区事务支出13.77亿元。
与此同时,长沙县持续深化财政改革,重点加强对项目和资金的监督管理。继续深化部门预算改革,2014年率先实行全口径财政预算;积极推进预决算公开,大胆探索公开的范围、层次及内容、形式,所有县直单位的部门预算均在县政府的门户网上公示;加大财政资金绩效评价试点力度;建立结转结余资金定期清理机制。在规范财政运行的基础上,加大监督和检查力度,严格项目申报流程,严格资金支付制度,严格控制非生产性支出,严把财政资金“出口关”,确保财政资金用在刀刃上,最大限度发挥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发展
“三个率先”描摹未来蓝图
三湘都市报记者获悉,在近日召开的中国共产党长沙县第十二届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该县提出“三个率先”,即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率先建成两型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
据了解,长沙市提出2017年要率先建成全面小康,在全面小康22项32个评价指标中,长沙县已经有13个指标达标,其中民主法治、经济发展等8个指标位居全市之首,长沙县在全国率先建立了县级两型指标体系,目前两型社会9项评价指标中,长沙县已经完成了5项,另有2项已完成50%以上。■记者 吕菊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