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县新增财力80%用于改善民生

05.11.2014  18:34

近年长沙县加大对民生改善的投入力度。图为今年竣工并投入使用的百熙实验学校。曾诗怡 摄

  星沙时报/星沙新闻网11月5日讯(记者 陈登辉)涵养财源优化配置,细化管理激发活力。在长沙县的“十强之路”征途中,县财政局起着“一根针穿起千条线”的重要作用。昨日,本报记者对话县财政局局长刘建龙,听其畅谈“十强县”的钱从哪来、怎样管理、用往何处。

   广开源 助推财政实力持续增强

  本次公布的百强县前十强名单中,长沙县的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速达到15.1%,排名前十强第一位。去年全县完成财政总收入180.01亿元,同比增收29.63亿元,增长19.70%。同时,财税主要指标稳步增长,全年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达15%。今年上半年,全县财政收入已逾百亿元,预计全年财政收入将突破200亿元大关,达到207亿元。

  “去年以来,长沙县克服各种不利因素,通过不断强化综合治税措施,突出重点税源的管理和稽查,加强项目和资金调度,在极其困难的局面下,财政收入仍保持了适度增长,各项重点支出得到较好保障,财税收支运行比较平稳。”刘建龙表示,压力中保持上行之势,既体现了长沙县县域经济持续健康的发展,也保障了全县各项民生支出。

  涵养财源是保证财政收入的重要举措。长沙县通过不断完善非税收入征收管理制度,建立了非税收入执收成本核定机制,开展了非税收入执收工作绩效考核。去年完成非税收入16.20亿元(不含基金),同比上年增加4.78亿元,增长41%。

   强监管 推动理财水平不断提升

  “钱袋子”鼓了,如何有效管理、强化监管,一直是近年来县财政部门集中发力的部分。例如在财政投资评审工作方面,全年全县累计完成1105个财政性基本建设项目预(结)算的评审,送审金额41.99亿元,核减金额6.98亿元,核减率15.95%。

  “我们还加强了财政信息化的建设,构建了包括指标管理、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财政收入横向联网、公务卡管理、非税收入管理、资产管理、投资评审、转移支付、统发工资等多个系统的财政信息化‘大平台’。”刘建龙表示。

   重支出 促进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按照长沙县委、县政府提出的“三个共同”理念,县财政局优化支出结构,从严控制非生产性支出,确保了重点工程和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及教育事业等民生支出的需要,并始终坚持将新增财力的80%以上用于民生。

  2013年全县地方一般预算支出完成91.42亿元,同比增加13.60亿元,增长17.47 %。其中,各项民生支出达71.17亿元,充分实现了经济建设与社会事业的同步发展。

  “去年教育支出11.3亿元,占一般预算支出的12.36%,重点支持基础教育学校、中职学校、高校的新建和改扩建。”几乎每一项民生事业,都有县财政这个坚强后盾,刘建龙表示,“还有提高社会保障水平等方面,县财政都给予了最大限度的支持。”

   对话刘建龙

  记者:长沙县挺进全国十强,实现跨越式发展。请您结合近年来的工作,谈一谈财政部门在长沙县十强征途中所起到的作用。

  刘建龙:过去的一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宏观经济形势,我们在县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以“争当排头兵,领跑中西部,进军前十强”为奋斗目标,科学组织财政收入,为县域经济的跨越发展提供了可靠的财力保障。

  财政在助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入,通过以奖代投的方式,加大对企业的扶持力度,制定了税收奖励政策,招商引资,培植财源,增加财政收入,确保了争先进位的实现。

  记者:俗话说“打江山容易保江山难”。请您结合财政工作,谈一谈未来长沙县该持续发力,冲击全国前五强?

  刘建龙:首先是要大力招商引资,通过财政引导,政策扶持,引进(大型企业)培植后续财源,同时大力发展第三产业,进一步完善税收优惠政策,特别是要争取更多大企业落户长沙县,增加地方财力。

  记者:近年来,长沙县始终保持新增财力的80%用于改善民生。未来几年,长沙县是否还会坚持这一部署安排?这对长沙县未来的县域经济发展将有什么意义?

  刘建龙:毫无疑问,肯定将继续保持,使全县百姓共享发展成果。这样做可以进一步优化了招商引资环境,例如完善基础设施,改善社保体系,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

[编辑:彭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