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县开展“乐和乡村”试点探索乡村社会治理新模式

26.12.2014  09:35

    长沙县开展“乐和乡村”试点探索乡村社会治理新模式 乡村生活变成了让村里人乐活、让城里人向往的风景

  记者  李万寅  唐薇频  胡益虎

  修路修水利等公共事务村民当成自家的事,义务投工投劳;保护环境有乡规民约,邻里之间的难事急事有互助会;学童身穿汉服在父母的陪同下拜孔子行开笔礼,社工和村民一起排练表演礼运大同歌……这不是世外桃源,这是长沙的一个乡村:长沙县开慧镇葛家山村。

  2013年3月,长沙县引进北京地球村“乐和”理念,启动第一批“乐和乡村”试点,葛家山就是首批5个试点村之一。一年多来,这个一度矛盾纠纷多、基础设施落后、环境治理脏乱差的乡村,不仅一跃成为省级生态村、省级卫生村,而且把乡村生活变成了一道让村里人乐活、让城里人向往的风景。

  日前,省委常委、市委书记易炼红在考察“乐和乡村”试点村时,对这一坚持党委政府主导、社会各方参与的乡村治理创新模式给予充分肯定,他希望在创新机制中进一步完善、充实、提升治理的能力和水平,探索出一条可推广复制的共享共建乡村治理新模式。

  连日来,记者多次走进葛家山村,感受乐和大院的笑声,寻访笑声背后的故事。

  在通往葛家山村的路上,远远地就看见“从田间长出来”的标语——“把乐和变成生活,把生活变成风景,把风景变成产业”。

  村支书的困惑

  “我们村民自己施工、自己监督修出来的路,就是过得硬、放得心!”12月20日,记者一走进葛家山村乐和大院,就听到村支书汤长顺爽朗的笑声。

  这一天,烟竹组1.1公里的村组公路通过验收,22户人家每家每户门前都铺上了水泥路。

  汤长顺给记者算了一笔账:过去,10平方公里的葛家山村,水泥路加起来不到10公里。去年到今年,村上共新修水泥路27.6公里,生态路15公里。更令他开心的是,没有发生一起村民为山塘、菜地等争补偿的矛盾纠纷。条条路都有村民自发参与,出工出力。

  同样是修路,回到几年前,汤长顺的境遇完全是两样。2008年,东慧到竹山水库的水泥路开工。下决定和投入的是政府,统筹安排的是镇村,受益的是村民。然而,这个“大包大揽”的公益项目却遭遇重重阻力。菜地、稻田、树木,村民样样都找村上要补偿。“晚上干到三四点,吃睡在工地,吃力还不讨好。”汤长顺用一个“累”字来形容自己当时的困惑。

  2010年出任葛家山村支书后,汤长顺更“累”了。全村34个村组,1112户村民,村民连家里几片瓦被风刮掉了都往村支书家跑。经常是早上7时就有人来敲门,晚上12时才送走最后一批客,电话更是一天到晚响个不停。矛盾纠纷最多的时候,“我堂客一个晚上泡了83杯茶!”

  一方面是干部肩上责任越来越重,另一方面是村民该做的事却不做,连家务事都“召唤”村干部上门解决。汤长顺一度打起了退堂鼓。

  一堂特别的讲座

  如何充分发挥组织、社会、群众的力量,引导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和自我监督?已是“中部第一县”的长沙县一直在思考。2013年,长沙县委书记、长沙经开区党工委书记杨懿文让相关部门对此前三年全县的信访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其中真正属于为追求不合理诉求而缠访闹访的仅占8.1%。

  由此,县委得出一个共识:只要基层组织得力,绝大部分信访矛盾完全可以在村、镇一级处理好。然而,如何才能解决好农村的信访矛盾?创新乡村社会治理,成为摆在长沙县决策者面前的一道考题。

  “乐和就是快乐和谐的意思。在政府的主导下,从管理、民生、人居、礼仪、养生等方面,建设全新的农村!”2013年初,一场特别的县委中心组学习讲座在长沙县举行,应邀讲课的是北京地球村环境教育中心创办人廖晓义,主题是“乐和乡村”农村社会治理建设理念。讲座后,杨懿文问廖晓义:“乐和的理念很好,你愿不愿意留下来和我们合作进行试点?”廖晓义欣然点头。

  建立村民民主自治体系、深化公共服务体系、探索投入机制改革、复兴乡村文化、发展乡村公共经济、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思想的火花碰撞后,一场乡村社会治理大试验开始在长沙县农村星火燎原。

  “用乐和家园的梦想团结农民。然后,让农民自己管理自己的事、自己去干对自己有利的事。”接触“乐和乡村”理念后,汤长顺豁然开朗,和北京“地球村”的社工一起,回到村里开始“乐和乡村”的实践。

第一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最末页 1/2 总共2/每页1
(稿源:星辰在线-长沙晚报)
(作者:记者 李万寅 唐薇频 胡益虎)
(编辑:邓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