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历史上的那些大雪天:经历过四次冷暖

22.01.2016  12:39

  文/任大猛 图/徐晖铭

  2016年的第一场大雪,已兵临长沙城下。历史上的长沙下过多少场大雪,遭受过怎样的冰冻灾情?据中国现代气象学奠基人竺可桢先生(1890-1974)研究认为,中华五千年文明,在气候变化上,经历了“四冷四暖”的变化。当代气象专家普遍认为自上世纪90年代起,我们应已进入第五个暖期气候。

  长沙有仪器观测气候始于上世纪20年代

  久违的雪花眼看就从长沙上空飘洒人间,久违的寒意让我们切身感受。2016年的第一场雪,让长沙人喜悦与烦恼相伴,就好像新年长沙的瑞雪总是与冰冻如影随形一般。

  其实飘在我们城市,落向我们身上的雪,也来自遥远时空。中国现代气象学奠基人竺可桢先生曾为这场飘在中国五千年大地上的雪,专门写有一篇《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一文,竺老以五千年来中国冬季温度升降,作为我国气候变动的唯一指标。

  根据手中材料性质,竺可桢先生把五千年来中国气候研究,分成四个时期:一、考古时期。大约公元前3000年至前1100年。当时很少有文字记载。二、物候时期。公元前1100年到公元1400年,当时有对物候的文字记载,但无详细区域报告。三、方志时期。从公元1400年到公元1900年,在我国大半地区有当时写的而时加修改的方志。四、仪器观测时期。我国自1900年以来,开始有仪器观测气象记载,但局限于东部沿海区域,长沙有仪器观测气候时间始于上世纪二十年代。

  长沙经历过四次冷暖,大象曾活跃洞庭湖畔

  通过分析,竺可桢先生得出中国五千年来经历了“四暖四冷”时期。即第一时期,从公元前3000年至公元前1100年,通过中国考古遗址发现,这一时期为气候温暖期,在西安半坡考古遗址发现了水獐、竹鼠等亚热带动物,可判定当时不仅西安的气候,整个北半球气候应比现在温暖。周朝气候最初也比较温暖,但根据《竹书纪年》记载,周孝王时,即公元前903年和公元前 897年,湖北汉水两次结冰,由此亦可想象,离汉水不太远的湖南想必亦十分寒冷。

  第二个温暖期发生在春秋和秦汉时期(前 850-100年)。不过进入东汉后期至两晋(100-400),中国又进入寒冷期。史载,公元100年(东汉永元12年),荆州,冬,大雪,深五尺。湖南其时属荆州之域。后,《三国志·吴书》载 ,“太平二年(公元257年)春二月,雪,大寒。”此时,原本活动于黄河流域的大象,纷纷迁徙到长江以南,包括湖南。

  第三个温暖时期,从南北朝跨隋唐直至五代十国。大象活跃在湖南西洞庭一带。不过在五代晚期,尤其进入北宋后(950-1100)又进入寒冷期。此时,史书第一次明确记载了出现在长沙地区的“第一场大雪”,即,后汉乾佑二年(950)冬,“潭州大雪,盈四尺。”潭州,即今长沙。不久后的986年,鄱阳湖结冰。湖南的洞庭湖想必好不到哪里去。果然,公元1018年,“正月,永州大雪,六昼夜方止,江溪鱼皆冻死。”此时,原活跃湖南的象群已迁往华南地区。

  南宋时期是第四个温暖时期,大象又从华南地区来到东洞庭湖、西洞庭湖畔。不过从1250年开始,直至20世纪中国又进入被称为“小冰期”的寒冷期,这一时期持续了7个世纪,关于冬天湖南的方志记载也丰富起来。据方志明确记载,在这一时期,湖南大范围冰雪达60次以上,平均每百年有10次,大雪一般伴有冰冻。这一时期,长沙留下的大雪冰冻灾害记录亦有34次。进入近代后,长沙冰雪灾害约9.5年即发生一次。

  湘江坚冰“可行车马”,小河举行“中西滑冰大会”

  现在很难想象,穿越长沙城而过的湘江竟然会结冰,结冰后人马竟可往来通行。这事确实发生过。

  1961年湖南历史考古研究所编撰的《湖南自然灾害年表》记载:从1250年开始,直到20世纪中期,在被称为“小冰期”的寒冷时期,湖南不但出现大范围冰雪60次左右,更出现大雪冰冻,甚至湘江上下“顿失滔滔”。更让今人惊讶的是,湘江上居然可通行车马。

  史载,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长沙,十二月大冰,河冻”,“城北捞刀河、骆驼嘴”,可“人马平行”,湘江上走不走得人,不知。

  但在此前两年,即康熙五十年(1711年)那一次湘江上结冰,人们从长沙河东到岳麓山访梅,就不须假借舟楫,从湘江冰上,即“人马可行”、“如履平地”。

  进入民国后,长沙又遭遇数次冰冻,湘江小河曾被冻住。1933年1月19日《湖南国民日报》明确记载了一场发生在冰冻的湘江小河上的“中西滑冰大会”: “本市对河水陆洲至岳麓山下之小河,因连日大雪纷飞,全被冰冻。中西士女遂于昨日在该处举行中西滑冰大会,参加者共约四五十人,均化装,着冰鞋,奇形怪状,尽滑稽之能事。尤以西人卡得罗、密斯司翰娜化装成狗熊和猎人;长沙市民王君化装成丑人,一切行止举动,无不令人捧腹。滑冰竞跑第一名为市民李君,洵为本市空前之盛举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