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中学生用微电影记录青春 “名师来吧”今起征集 

09.12.2015  09:12

  长郡中学学生拍摄的微电影《归来》截屏图片。   扫“名师来吧”微信  参加校园微电影征集   扫码看微电影《归来》  (编辑 余劭劼)

  星辰在线12月9日讯(长沙晚报记者 岳霞 实习生 刘湘俊)《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致青春》、《我的少女时代》……这几年,校园题材电影一部接一部,而且一直是票房宠儿,引发了一场关于青春的集体怀念。而在长沙,也有很多校园电影人,正在用微电影记录自己的校园生活,困惑很真实,视角很精彩。真实的场景、调皮的话语、夸张的演技,长沙中学生们的校园微电影受到了学生、家长、老师的欢迎,有的电影发布到网上后,短短几天就会有成千上万的点击量。

  最喜欢的题材:

  身边人身边事,能让人共鸣

  微电影,以前貌似是专业电影人和大学生的天下。不过从3年前开始,长沙中学生就在这个领域展示了自己的才华。2012年,长沙县实验中学高三学生潘领拍摄了微电影《再见,青春》;2014年,雅礼建业中学学生廖志胜,以自己患脑瘫的经历,拍摄了一个与命运抗争的故事《理想之光》。

  一台单反或DV,甚至是一部手机,一个神剧本,加上三五个兴趣相投的小伙伴,便能拍出一部部热血青春的微电影。最常用的题材,自然就是身边人、身边事。长郡中学几名学生自拍自导自演的微电影《身后》,是亲子题材;明德中学学生拍摄的《叫醒我》,是一部关于梦想的微电影;而长沙市21中学生拍摄的《因为有你》,则是一部友情题材的微电影。

  “高三辛苦准备一年是为了高考,高一、高二进实验班挤得头破血流是为了高考,初中拼命考进长郡是为了高考,仔细想想就连小学疯狂做奥数题也是为了高考……”前不久,长郡中学高二1402班的梁卓尔和同学们自拍自导自演了一部微电影《考前》,讲述的也是自己身边的事,让很多人产生共鸣。

  “暑假的时候看了纪录片《高考》,切身体会到了高三学长们备考的焦虑与艰辛。于是我就想拍一个关于高考焦虑的微视频,告诉大家‘生活是一场旅行,要在乎沿途的风景,而不是目的地’。”梁卓尔腼腆地笑着。

  最艰难的挑战:

  单反像素太低,只好用配音弥补

  梁卓尔是《考前》的导演兼编剧、摄像、演员,同时也是后期制作者。她告诉记者,通过这次拍微电影,她的收获是“体验第一次”——第一次摄像和导演、第一次剪辑、第一次进录音棚,让她见识了剪辑软件与录音设备,体验到了视频创作的乐趣与艰辛,收获了微视频拍摄的经验。

  李杉杉是《考前》的女主演。她说:“通过表演角色内心的焦虑与无奈,神态动作的揣摩与演绎,提高了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表达和表现能力,让自己今后可以做得更好。

  对于有着学习重担的高二学生来说,一周制作出一部精良的微电影实属不易。不过,困难不只有这些,对梁卓尔的团队来说,创作过程中遇到的最艰难的挑战是 “单反像素太低,拍出来的画质太差”。既然视频像素太低,那就“以声夺人”吧。于是,创作团队花了1200元“巨资”,租用高质录音棚完成了优质的配音,以此来弥补画质差的遗憾。

  最欣慰的结果:

  利用课余拍摄,学习没受影响

  高中生每天都有堆积如山的作业,一周就将微视频拍完,那么学习落下了吗?李杉杉说,他们的拍摄都是在课余时间完成的,“我们会充分利用散碎的时间进行拍摄,比如课间休息的十分钟、就餐后的半小时,尽量减少拍摄所需时间。

  梁卓尔说,剪辑所花的时间较多,因此也会有一两科作业做不完的时候,不过合理安排好拍摄时间,第二天就可以把落下的作业补好了,“我们拍视频不会熬夜,还是照常学习和休息,因此精力也很好,学习没有受到影响。”梁卓尔说。

  长郡中学高二1402班的班主任王毅老师介绍,微电影《考前》的剧本、拍摄、道具、演员、后期制作等,都是学生自己完成的,作品质量也让老师们惊奇、惊喜。

  “外界对学生有很多误解,以为他们死读书。”王毅认为,学习成绩只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副产品,“他们花在微电影上的每一分钟都没有浪费,获得了课堂上无法学到的技能和团队合作精神、抗挫折抗压力锻炼。

  最给力的支持:

  家长刷新教育观,出钱出力帮孩子

  拍部微电影,耗时耗力,会不会影响学习?家长们会反对孩子这样“不务正业”吗?

  近日,长郡中学的苏卓群和同学们一起拍了一部微电影《归来》,玩起了“穿越”,刚上网几天点击量就达到数千。苏卓群的父亲苏先生不仅支持孩子的创意创新,还专门为孩子的微电影写了影评:“从现实穿越历史,从历史展望未来,情节简约不简单,九分钟的剧长表现了一种厚重的历史纵深感,有温度、有厚度、有高度,是一部具有较高水平的励志微电影。

  苏先生表示,拍摄微电影,至少能在三个方面给孩子带来好处,“一是培养团队意识,因为这是一个需要集体配合和努力才能成功的项目;二是自我教育,拍摄过程中学到的知识,是课堂知识无法比拟的;三是全程参与带来乐趣,让孩子收获了友谊和中学阶段难忘的回忆。”苏先生介绍,苏卓群在高一时就做过课本剧,“并没有耽搁学习,他自己会处理好学习和拍微电影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