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融入长江经济带思考:城市圈强壮武汉"龙腰"

16.06.2015  10:56

武汉:城市圈强壮“龙腰

——来自长江经济带的观察与思考之二

6月5日,湖北省武汉市光谷。光谷“以光而名,聚光成谷”,是光电子产业集群高地。 湖南日报记者 唐俊 摄

6月5日,武汉市长江两岸繁华景象。 湖南日报记者 唐俊 摄

武汉市城际铁路。 李溪 摄

湖南日报记者 王为薇 张尚武

500多年前汉水的那次改道,汉阳被一分为二,汉水之南为汉阳,汉水之北为汉口。地处沟通长江、汉水、洞庭湖水系枢纽的汉口,凭借着黄金码头的优势,在水运经济时代携武昌、汉阳锐意崛起。

而今天,中国已进入城市群引领城市化的新时代。迎着长江经济带向内陆开放的浪潮,武汉“老大哥”又带着周边8个“小伙伴”,加快了新一轮融合发展的步伐。

长江好比巨龙,荆楚即为龙腰。武汉“1+8”城市圈如何为长江“壮腰”?作为城市圈战略的难点和核心,9市的产业一体化和市场一体化如何积蓄奔向长江的力量?

交通互联:“1+8”城市圈打通“筋脉

武汉“1+8”城市圈,即以武汉为圆心和龙头,外加黄石、鄂州、黄冈、孝感、咸宁、仙桃、天门、潜江8个周边城市组成。

2004年,湖北省政府下发《关于武汉城市经济圈建设的若干问题的意见》,提出武汉城市圈建设。2007年,国务院批准武汉城市圈为全国两型社会试验区。

9市融城11年,带给人们最大的感受就是交通的便捷。

2015年6月1日上午8时05分,记者乘动车从汉口站出发,34分钟后抵达仙桃。未开通动车前,从汉口到仙桃需要2小时车程。

记者从湖北省发改委了解到,11年来,武汉“1+8”城市圈域内开通高速公路2334公里。从武汉开车到8市,均不超过2小时。武汉至咸宁、黄石、黄冈已通城际铁路,均实现半小时通达。今年内,武汉至孝感的城际铁路亦将开通。

圈域之内,城乡之间迈向互联互通。据湖北省发改委提供的数据,至今年5月,圈内“村村通客车”工程已铺网12660个行政村,通村覆盖率达98%。

长江经济带上升至国家战略以来,武汉又以“黄金水道”为依托,由武汉新港带动鄂州、黄冈等地的港口,再造水路经济带,让武汉“1+8”城市圈的“筋脉”更加通畅。

8市突围:从担心“兼并”到主动“联合

“记得‘1+8’城市圈刚提出时,仙桃城内群情激奋。”记者的邻座伍卫青回忆:“那时不少人哀叹:‘我们要被武汉兼并了’。

当年的“小伙伴”怕什么?

怕武汉强大的产业吸附能力!”仙桃市发改委两型办主任李赛云称,当时,8市都有一些高附加值、技术密集型企业被武汉吸附。比如武汉上马80万吨乙烯工程后,仙磷化工拟在仙桃投资5亿元为其做配套,但武汉要求相关产业链项目统一入园区,硬给拉了过去。

如今,8个“小伙伴”并没有被武汉兼并,他们反而对融城有了新的看法。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叶青对记者说:“现在不提‘兼并’了,都说‘联合’。

“8”与“1”体量相差悬殊,如何联合?

与武汉错位发展。”李赛云介绍,武汉发展“高、精、尖”,其他地区就发展纺织、家具、化工等转移产业。武汉汽车产业集聚,仙桃就发展汽车零部件,为其配套。

多年磨合,武汉“1+8”城市圈内,产业呈现有序流动。11年来,“1”与“8”之间的双向转移项目近2000个,总投资逾千亿元,汽车、光电子等优势产业集群顺势而起。

除了与武汉错位发展,8个“小伙伴”之间的创新合作也得以推进。在叶青等专家的极力呼吁下,黄石与黄冈推进跨江战略,合作组建省级开发区,成为两地经济新的增长点。

错位发展,圈域共进。如今,不足湖北省三分之一面积的武汉“1+8”城市圈,已集中了该省一半的人口、六成以上的经济总量。

武汉“一哥”:从吸附到辐射的样本

经过强劲吸附的阶段,“一哥”武汉对8个“小伙伴”的辐射带动越来越强。

融入武汉“1+8”城市圈,对8市企业而言,最直接的好处是可冠武汉市行政区划名称,目前已有1000多家企业打“武汉牌”。湖北省发改委两型办主任马金钟说:“以武汉冠名,企业可在招商引资、人才招聘、提高市场占有率方面占得先机。

武汉对其余8市的辐射与带动,从光谷的“园外园”可见一斑。

光谷即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是国家光电子产业基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每年有1.2万件专利、300多项科技成果在此成功转化。

2004年12月,“光谷”与鄂州的葛店高新区签订了第一个“园外园”合作协议,共同发展生物工程与新医药产业。签约以来,40多家“光谷”企业在葛店投资30多个项目,年增加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5亿元。去年,光谷的生物产业辐射到仙桃。仙桃市发改委两型办主任李赛云称:“预计到2020年,仙桃的生物产业可实现产值120亿元。

“‘园外园’战略,一则缓解光谷自身空间受限的困难,二则带动城市圈的其余8市协同发展。”2015年6月3日,东湖高新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介绍,像葛店这样打光谷品牌的“园外园”,在8个“小伙伴”的地盘上已建20余个,涉及光电子、医药、环保等优势产业。

城市圈进程中,中心极核从吸附到辐射,也是必然规律。”武汉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伍新木称,武汉的辐射带动,正助推8市崛起,实现圈域内要素优化整合。

“1+8”融城:难点是产业,核心是市场

“当前‘1+8’还处于过渡期。”武汉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伍新木称,武汉“1+8”城市圈真正迈向一体化,难点在产业,核心是市场。

为什么难在产业?“因为从现实考量,地方政府还得靠GDP和税收,对本土产能的保护不可避免。”按伍新木的说法,只有强化公共财政制度,地方政府不愁“钱袋子”,企业的布局、生死,才会由市场说了算。

在公共财政制度暂时无法实现的过渡期,我们能做的,就是通过建立不同层级的工业园区,形成产业集群,推动产业结构优化。”伍新木说。至于市场一体化,他坦言道路依然漫长。

咸宁的一位客商告诉记者,他在咸宁有价值2000万元的门面,想在武汉办抵押贷款,却无一家银行肯贷款给他。而武汉湘商卿建辉则对建筑业资质备案颇有“微词”:“在湖北省建设厅备案的资质,去孝感、仙桃、潜江等地开分公司,仍需花大量时间和精力重新备案。

对比过去,武汉城市圈的市场一体化,还是进步了许多。”湖北省发改委两型办主任马金钟举例说,9市已在工商管理、商检、市场准入、维权、信用、商标等方面实现联网,产品和服务的流动障碍明显减少。

融城过程中,行政壁垒是普遍现象。”首倡长株潭一体化的湖南省社科院专家张萍称,像长株潭城市群、武汉“1+8”城市圈,都需要深化改革,拆除有形、无形的壁垒,才能形成整体的创新力、辐射力,带动圈域升级、腾飞,共同为长江经济带“壮腰”。

记者手记

圈域竞合从头越

王为薇

2014年,《武汉晚报》评选出的武汉年度汉字为“”。

从汉水时代到长江时代,从依赖江汉平原之富庶而兴的汉口,到凭借长江黄金水道而起的武汉“1+8”城市圈,大武汉的触角在一再延伸。随着铁、水、公、空立体大通道的完善,武汉城市圈加快迈向一体化,对长江经济带“龙腰”的支撑力量日益强劲。今天的武汉,已不再只是三镇鼎立的标签,取而代之的,将是为了拥抱长江经济带而携手8个“小伙伴”奔跑向前的群像。

武汉“1+8”城市圈的建设已历时11年,在交通互联、产业转移、市场一体、生态融合等方面,9市从互相抵触到深度融合,终于初成气候,各自收获丰盈。11个春秋,在历史中是短暂一瞬,但对于历史转型中的长江,却充满沧海桑田的意味。武汉“1+8”城市群崛起的背后,是一个巨变的中国。

纵观世界六大城市群和国内的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其经济发展,不仅需要城市之间的竞争,更需要城市群概念下,各城市间的平等合作及对外的整体发展战略。

中国经济已进入城市群引领城市化的新时代。武汉“1+8”城市圈的竞合示范,必然给同处长江经济带“龙腰”的环长株潭城市群以借鉴。

光谷构筑人才高地——

追光逐影 写传奇

湖南日报记者 曾楚禹 张尚武

6月4日,在武汉光谷,记者见识了“长飞绝技”。

长飞光纤光缆公司的拉丝车间内,一根直径0.2米、长3米的预制棒,在2000℃高温的炙烤下,瞬间变成头发丝般的光纤,发出炫目的光芒。去年,“长飞”销售额逾百亿元,在该领域排名全球第一。

在光谷,高科技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传奇。

一根头发丝粗细的光纤,能容纳24亿人同时通话;一张纸厚的电灯,可弯曲折叠;一滴血,5分钟就能进行早期肿瘤诊断……

每一个传奇的背后,都有一个高科技的人才团队。”东湖高新区产业发展和科技创新局副局长钟复平称,光谷的崛起,靠的就是海纳百川的人才集聚。

光谷周边集聚了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42所高等院校、56个省部级以上的科研院所、58名两院院士、20多万各类专业技术人员,是中国三大智力密集区之一。

为揽人才,光谷广发“求贤帖”。2009年,武汉市决定在光谷设立“人才特区”,实施“3551人才计划”。即用3年时间,在光电子信息等5大产业,引进和培养50名左右科技领军人才、1000名左右高层次人才。在财税、科技、金融创新等方面,市里相继出台50多项配套政策,打造光谷揽才创业的一流环境。

黄金十条”,给予创业项目最高1亿元的启动资金扶持;股权激励,邀高科技人才加盟;落户、住房、子女就学……全方位的温馨关怀,让各路人才近悦远来。

至今,2000多个海外人才团队、230名国家“千人计划”人才、773位“3551人才”集聚光谷,人才高地得以显山露水。

一个人才,可以崛起一个产业。2010年,留美博士肖国华接受“3551人才计划”资助500万元,带领团队来到光谷生物城创业。肖国华研发出可控胶囊内窥镜,替代了传统胃肠镜,被称为“21世纪内镜革命”。专家预计,此项成果将拓展出100亿元的市场。

一位大师级人才,领衔多个科研团队攻关。2007年,国家“千人计划”专家闫大鹏来到光谷,创办锐科激光公司,在高功率光纤激光器领域不断攀登,从4000瓦、1万瓦、3万瓦……光纤激光器功率直追世界领先水平。紧随闫大鹏,徐进林等多位具有国际一流水准的核心人才相继加盟,在光纤激光器领域形成了小功率和中高功率系列产品线。

如今的光谷,平均每天诞生6家企业、每天迎来3位高层次人才、每年产值以30%的高速增长……随着各类人才的“扎堆”,回报丰厚的“人才红利”滚滚而来。去年,光谷企业总收入突破8500亿元,“万亿光谷”的目标已指日可待。

重工业旧址“蝶变”——

武汉双骄”打造新地标

湖南日报记者 邓晶琎

6月3日,江城武汉,阴雨迷茫。采访组开车行经沙湖大桥时,闯入视野的一团“”和一抹“”,格外耀眼。

这里原是武重集团的老宿舍区,如今竟变得如此亮丽:“”是汉秀剧场,造型像红灯笼;“”是万达电影乐园,造型像金色编钟,两座建筑去年12月建成营业,被称为“武汉双骄”。

如果说黄鹤楼、江汉关是武汉的历史烙印,“武汉双骄”则尽显大城市的国际时尚范。

红灯笼”与“编钟”是已故建筑艺术大师马克·菲舍尔留给世人的最后两件作品。菲舍尔生前曾出任北京奥运会、广州亚运会和伦敦奥运会的开幕式和闭幕式艺术总监。

红灯笼”是世界上第一座采用移动座椅的水秀剧场,“编钟”则是世界上唯一的室内电影主题乐园。

在“红灯笼”看表演,除了可通过音乐和舞蹈领略楚汉文化之精髓,更让我们震撼的是:表演中全场座椅突然移动,二楼观众降到一楼,表演者瞬间从近30米的高台跳入舞台中央“变出”的水池。表演之惊险引得观众尖叫连连、掌声不断。

而在“编钟”,除了看电影,还可以“”5D电影式的互动平台,让我们真实地感受龙卷风、火山爆发的冲击力……这种浸入式的感官体验,不亚于洛杉矶的好莱坞环球影城。

在“红灯笼”与“编钟”之间,连接着国内最长的一条商业步行街——汉街。

汉街依楚河而建,楚河则为连通东湖和沙湖而开。

2010年,作为武汉市“六湖连通”首个工程的东湖和沙湖连通渠——楚河建设开工。

六湖连通”,意在将武汉市内6个主要湖泊与长江串联起来,还原过去的江湖连通格局,达到净化内湖水质、美化环境之目的。武汉市希望借机提升城市品质,在武昌区打造一个新的顶级商圈。

此构想被地产大亨王健林看中,并斥资500亿元,选择东湖和沙湖间的原武重集团及周边,打造一片1.8平方公里的武汉中央文化区。随即,其他地产巨头争相效仿,驻足武昌。

短短几年间,武重、武锅、武车等一大批老重工业集体外迁。它们的旧址华丽转身为一幢幢“摩登”高楼。

现在,武重仅剩苏式老大门作为工业遗址保留下来。离它不远处,年轻的楚河汉街、“武汉双骄”成了大武汉新的城市地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