郴州治矿:治官与扫黑并行

03.02.2015  01:13

  一座非法采矿屡禁不止、官商勾结、黑帮横行的资源型城市,如何走出一条活路

   2014年岁末,湖南郴州桂阳,有色金属界人士云集于此,湖南首届有色金属科技论坛启幕。

   桂阳境内的有色科技产业园区孵化后,成为湖南省唯一的有色金属冶炼加工专业园区。自此,该地有色产业过去单一、粗放、无序的开采方式正式完结。而这个园区只是郴州打造有色金属之都的一个缩影。

   多年前的郴州,这一切无法想象。治矿之始,还得追溯到7年前。

   “多、小、乱、差,一些矿区矿矿相通,重重叠叠,纵横交错,污水横流。”在郴州临武的三十六湾矿区,一名政府官员向《瞭望东方周刊》感叹。

   这个矿区曾因人数众多,被坊间描述为“十万大军,十万危险”。

   而这种乱象只是郴州“矿变”前的冰山一角。

   郴州地处湘南,属南岭山脉多金属成矿地带,矿藏富集,被誉为世界“有色金属之乡”,其微晶石墨储量占世界总储量的70%,钨、铋储量均居全国第一;也是中国19个重点产煤地市之一。

   过去多年,矿山非法违法开采屡禁不止,各矿坑道上下叠置,安全问题层出不穷。

   2006年,郴州腐败窝案直接从矿中引爆,随后自然灾害频繁侵袭,百孔千疮的郴州如垂暮老者,举步维艰。

   城市该如何前行,这是其后数任领导班子绕不过的一道难题。在这座中国中部城市的发展谋变中,治矿是一场大考。

   十万淘金大军

   郴州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局长曾凡军告诉《瞭望东方周刊》,当年矿难频频,“赶到矿区,这里抢救,那边出事,此起彼伏。”在那些疯狂掘金的日子里,矿老板们的理解是,每天有挖不完的矿,时间就是黄金。

   矿工只能周末稍歇。每逢周五,劳累的矿工回家心切,矿区开始混乱,死亡便悄然逼近。

   “大家都下山,我们则要上山(抢救)。”一名时任副市长感慨道,矿难屡发的背后,是混乱的监管市场,仅三十六湾矿区的非法矿口就有上千个,治来治去,毫无改进。

   这里吸引着来自全国各地的“十万淘金大军”,一车车矿产品运到山外,一车车商品从山外运来,矿区人守望矿产,梦想致富,他们日夜劳作,在山上四处搭棚建屋。

   发廊、歌舞厅充斥矿区。当地人笑言:白天“贫民窟”,夜晚“小香港”。

   “暴富的矿主们拥有了郴州80%以上的豪车,每天出入高档酒店。”郴州市政府一名负责人介绍说,贫富交织的矿区沦陷为“治安洼地”,村村争斗的暴力刑事案天天爆发。

   “违法开采、暴利敛财,酿成了许多悲剧。”郴州市安监局一名负责人向本刊记者介绍,仅2006年,矿难导致死亡人数达493人,“这还不包括被瞒报的。

   郴州矿难一度引起高层领导震怒,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领导数次飞抵郴州。但是,矿区乱象仍似一座撬不动的磐石。

   治矿遭遇阻击

   2006年10月的一天,郴州临武三十六湾矿区。曾凡军与工作人员前往矿区检查,刚抵山坡,突然头顶乱石纷飞,一块块巨石砸下来,执法车队紧急避让,惊险躲过。

   “差点把我们全灭了,他们在山上准备了很多大石头。”一名参与整顿的工作人员向《瞭望东方周刊》说。

   原来,一些非法矿老板们为躲避检查,在矿区设下道道关卡,安插涉黑团伙在矿区四周把守,并下令,一旦有政府执法人员走近,即刻出击围堵。

   “有山就有矿,有矿必有黑帮。”一名当地人介绍,这些盘踞在山头的矿主,大都与涉黑人员有勾连,他们配备了猎枪、土铳、炸药,通常依托有利地形,占山为王,“你整顿,我对抗。警力根本没法上去。

   郴州市国土局副局长万聚金向本刊记者介绍,自上世纪80年代起,郴州就整顿矿区秩序,但收效甚微。1989年至2006年,几乎每年都会整顿,可问题不断,甚至非法矿产愈治愈多。

   2006年,郴州系列腐败案爆发。彼时在任的郴州市委书记、市长、纪委书记、组织部长、宣传部长、分管矿山的副市长,相继接受调查。

   案发不久,时任湖南省国土资源厅厅长葛洪元就任郴州市委书记。有观察人士认为,国土厅长主政郴州寓意明显——上级领导已经对郴州的矿产密切关注。

   “每年出事太多,有的(矿)就像一个毒瘤,不去动会慢慢死去,动一下又可能致命。”一名政府工作人员告诉本刊记者,郴州需要痛下决心谋变。

   但根治顽疾着实艰难。有一次,郴州市委、市政府组织百余名武警、公安,上山整治执法,不料,刚抵达山腰,执法队伍被早有准备的抗法人员阻击,公路、桥梁均被人为截断、炸毁。显然,消息已经走漏。郴州新任领导班子意识到,治矿并不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