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阳市提升民政突围与转型执行力

01.12.2015  10:30

湘中邵阳,有点尴尬:底子过薄,负担过重,就像两条长短不齐的腿,短腿太短够不着地,长腿太弱又使不上劲。在民政工作领域,更是如此。2015 年1 月16 日的全省民政工作会议上,邵阳市各县(市、区)的民政局局长们在《2014 年度全省民政新闻报道选集》中并未发现本地“可圈可点”,一时面色凝重。

不够开放,欠账太多,让我们一直跑得不快。”今年5 月,本报记者在邵阳采访时,很多民政干部都这样感慨。邵阳市民政局局长蒋志强甚至在一次集中采访座谈会上激动地说,“必须要突围,要转型,要更好地改变,要直面困境谋思路,迎难而上解难题。

邵阳是一个人口大市,全市820 万人,占全省的12%,所辖8县1 市3 区中,有3 个国家级贫困县和3 个省级贫困县。2014 年,全市财政收入106 亿元,仅占全省的5%。

无论以何种标准评价,邵阳都没有太多资源禀赋,而民生托底任务的沉重,却要求民政改革更有效、更快捷。交流中,蒋志强对本报记者谈到了民政转型标准化建设、法制化行政、精细化管理、人性化服务的目标与任务。“‘四化梦’是营养所在,体质增强后,民政事业转型还要动大手术。”蒋志强在细数民政欠账与畅谈理想之时,更多地表达了邵阳民政人直面薄弱环节的勇气与担当。

只有直面真问题,才能真改革。在民政转型框架中,邵阳市注重“新引擎”的推动,在依靠深化改革与法治建设叠加力量的同时,重回民政改革原点,在提振基层能力与强化执行力中进行新布局。

实质上,就是搭建一个更具能动性的民生托底服务网络。在武冈市,为了全流程对民政事务的受理、审核、转办与督办进行跟踪服务,民政所由市民政局和乡镇实行双重管理,并在乡镇机构改革中公开招聘选配了95 名工作人员(事业编制),超过了每1 万人配备1 名乡镇民政工作人员的比例。

新邵县更是在做实乡镇民政机构的同时,将服务延伸到村(社区),采取民主化与透明化的选聘程序,在651 个村和28 个社区选配了民政民生员,不仅促进了基层民政工作的社会参与度,更有效解决了民政工作落地“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观念决定行动,理念引领工作。蒋志强说,传统民政面临的矛盾和困惑,更多源于政策的随意性、模糊性和缺乏系统性,造成按下葫芦浮起瓢的现象。

在他看来,建立科学统一的民政政策制定的规范机制势在必行。譬如,不仅需要规范民政政策制定的基本原则、责任主体,论证、审核、批准程序和会审责任以及实施后的效益评价,还应建立相关惠民政策民政部门审核备案制度,确保民政政策的科学性、准确性和完整性。

上述理念是邵阳市民政工作实现规范化、标准化、精细化管理的重要前提。在近两年的政策制定中,这一理念被直接运用到社会救助、社区治理、绩效评估与责任追究四大领域。

2014 年底,邵阳市全面建立社会救助“一门受理、协同办理”工作机制,不仅把统筹管理、分工协作的理念贯穿始终,更重要的是将“来源清楚、去向明晰、限时转办”作为检验部门工作成效的标准。

今年4 月底,邵阳市委、市政府出台的《关于推进美好社区建设的意见》,将社区建设与社区治理纳入党委、政府重要工作范围,首批启动的50 个美好社区,直接让52 名县(市、区)党政领导和170 多家帮扶单位“对号入座”。仅今年,邵阳市就将投入1 亿元社区建设资金,力争用三年时间建立“以人为本、信息化支撑、网格化管理、社会化服务”的服务管理体系。

绩效考核和目标管理则起到杠杆作用。邵阳市民政局近两年来建立动态考核监督机制,将责任任务落实到每个业务口和人;在工作过程中则实施动态督察机制,在考核中实行量化制,形成了上下一体、纵横联合的考核体系,使各项工作的开展都能找到末端责任主体。

更为重要的是,邵阳市还尽可能为一些模糊地带画下了更精准的规则红线。在民政系统内部,制定《机关工作人员效能责任追究办法》,对工作人员在实施行政许可、行政确认、低保审批、检查管理、执行力等方面责任心不强、不履行职责或不正确、不完全履行职责等情形规定了处罚处理措施;在外部,于去年7 月,由市纪委、市委组织部、市监察局、市民政局联合下发《邵阳市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责任追究办法(试行)》,对城乡低保受理、审核、审批、评议、公示等环节实行全流程监控。

直面困境谋思路,迎难而上解难题。基于自身实际,邵阳民政转型的良策不仅在于务实,更在于强力推进的倒逼机制有了反馈。蒋志强表示,这不仅是为了激活民政内生力量,更是要引入外部力量,解决好全流程执行力的问题。

邵阳民政追逐的“四化梦”,已在内部达成共识。蒋志强说,这一轮民政转型首要任务在于提振信心,正在推进的及时精准动态管理机制,将在资源的配置、资金的使用上更加精准有效,从而提升民政工作的整体效益;而已经初具效益的社会资源利用机制和社会监督机制,将进一步加速推进民政事业市场化改革,使工作内容、服务质量、资金项目监管更加透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