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页20道工序 档案馆里见证档案修复工妙手回春

25.04.2016  13:27

  剪刀剪、浆糊涂、熨斗熨……修复工就是用这种土办法修补档案。均为长沙晚报记者 贺文兵 摄

  百年前的档案不少被虫子咬得千疮百孔。

  这卷档案的修复,修复工用了一个多月时间。

   星辰在线4月25日讯(长沙晚报记者 黎铁桥) 最近,湖南省档案馆对郴州市宜章县档案馆收藏的一套明朝罗教经书珍贵刻本《五部大乘宝卷》进行了抢救性修复,原来残破不堪的明刻经书经修复后保存较好、令人眼前一亮。档案修复是怎么回事?档案修复工是怎样工作的?4月22日,记者走进位于长沙市车站北路的湖南省档案馆修复室,实地体验和感受档案修复工的严谨与辛劳。

  上岗前需培训1个月,培养细心和耐心

  省档案馆征收保管部副主任黄萍萍热情地把记者带进一间写有“闲人免进”字样的房间,里面有七八个女同志正在忙碌。记者问:“这里谁的年龄最大?”黄萍萍笑着说:“这里就是我年纪最大,58岁了!”她告诉记者:从 1984年进馆起,她就一直从事档案修复工作,已在这一岗位上连续工作了32年,落下腰椎疼、背疼、皮肤过敏等职业病!由于人手严重不足,馆里聘请了6名人员,经培训后从事档案修复工作。尽管已是部门主要负责人,黄萍萍每天仍然从事档案修复工作。

  记者对黄萍萍说想要实地体验一把,她说,这些修复工上岗前都经过了1个月的岗前培训,最主要的是要细心、耐心和有责任心。看来,为了不让那些已经支离破碎“摸不得、拍不得”的珍贵档案在记者手上永远消失,记者只好打消“动手”的念头,站在修复工薛爱芬的身旁观察,算是“跟班学习”。

  戴上口罩工作,是怕吹丢任何一个字

  薛爱芬今年40岁,进馆3年。她取回一卷民国档案《财政部湖南盐务局有关西盐转运、起卸、交斤、欠交盐款、收解税本等文件》,发现每一页纸上虫蛀的洞有 10至20处不等,便准备对档案纸张进行托裱。她先在桌上铺好一张塑料薄膜,把需要修复的纸张平铺在薄膜上,喷淋少许水后,又迅速用毛巾吸干、抹平、去灰尘,用排刷涂上浆糊之后,再拿来颜色、厚度、质地相近的手工毛边纸或者桑皮纸,用镊子轻轻夹住小纸片补洞。

  黄萍萍告诉记者,民国档案的纸张质量不高,多是手工毛边纸,遇到破损严重的纸张,修复工必须戴上口罩。“是担心吸入灰尘吧?”记者问。黄萍萍说:“不是。是担心呼吸时鼻腔进出的气流吹丢一个字、一片纸!”

  累并充满成就感,一天要完成补纸100张

  忙碌中的薛爱芬顾不上指导记者这个“徒弟”,她连坐下歇口气、喝口茶的时间都没有,接着进行档案纸张的吸水、上墙晾干(次日取下),之后还有清页码、裁切、装订等,前后共有20多道工序,哪一道工序走错,都有可能“触雷”,导致修复变成损害。黄萍萍告诉记者,像薛爱芬这样,一个修复工要求一天完成补纸 100张,如需上墙托裱的则要求裱45张以上。尽管劳动强度较大,她们的收入并不高,每月不到3000元。这些基本任务完成后,超额完成的另计报酬。“但是档案修复工也有成就感,就是当他把一卷残破档案修复完好之后,在案卷的后面签上自己的名字,再静静地看一会儿手中修旧如旧、完好如初的档案,就像欣赏自己的作品一般!”黄萍萍说。

  半天的“跟班学习”下来,记者也有点腰酸背疼。然而,档案工作者们凭着超强的细心、耐心和一双回春妙手,日复一日,把一页页、一卷卷残破不堪的档案修复完好,让一卷卷残破档案重获生命,贻利于无数档案利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