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通道侗族自治县精准扶贫 筑侗乡全面小康梦

07.01.2016  19:55



  湖南新闻网通道1月7日电 (通讯员 胡益龙 欧良正)农村贫困人口从2002年的7.6万人减少到2015年的4.6万人、全县贫困发生率下降到14.77%……位于湖南怀化市最南端的通道侗族自治县,自2002年定为“国扶县”以来,历经13年的风雨扶贫路,该县“容颜”焕然一新。

   精准发力结“穷亲

  通道既是国家重点扶贫县,也是一片发展热土。近年来,该县由传统的输血式扶贫方式改为精准扶贫,向贫困宣战。

  如何做到精准扶贫、如期脱贫?通道县把扶贫对象建档立卡,列为扶贫开发“一号工程”,并把产业化扶贫作为脱贫核心,坚定不移向前推进。

  2015年10月,通道全面部署扶贫开发结对帮扶行动,动员全县上下加大对贫困群众的帮扶力度,以“结穷亲、解民忧、促发展”为主线,开展结对帮扶活动,着力解决好农村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困难,让贫困群众有后盾帮扶单位、帮扶责任人、帮扶措施,最终通过发展产业脱贫致富。

  通道县扶贫办工作人员介绍,该县结对帮扶人员每半年至少要到帮扶对象家中走访一次,通过争取项目、社会捐助、金融扶贫贷款等方式,帮助贫困户解决一个具体问题、寻找一条致富门路,筹集不少于300元的帮扶资金或物资。

  具体的做法是,通道实施县、乡、村三级干部结对帮扶行动,按照处级干部每人5户、科级干部每人4户、一般干部职工每人3户、两委员一代表和村干部每人1户的原则把贫困户核算到了每个单位,使得全县贫困家庭有了结对“亲人”。

  “结对帮扶情况将作为绩效考核和干部任用的重要依据,对不重视、工作不得力的要层层追究责任。”扶贫办工作人员说。

   旅游扶贫富乡民

  “如果没有万佛山旅游景区开发,我还不知道什么时候能改变生活状况。现在每年靠农家乐店增收在10万元以上。”通道临口镇太坪岩村“四里茶堂”农家乐老板郑志泽喜不自禁。

  如何让贫困群众靠山水美景吃上旅游饭、摘下穷帽子,是通道全县上下最大的政治任务。

  近年来,该县提出“以旅游促进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发展思路,奋力旅游“二次创业”,加快旅游“业态提升、景区提质、服务提效、营销提速”,推进“农业为旅游兴、工业为旅游活、商贸为旅游旺、服务为旅游强”步伐,进一步加大旅游基础设施的投入,走出了一条以旅游为引领的脱贫致富发展之路。

  坪坦村是一个赫赫有名的贫困村,在实施民俗风情、侗寨风貌游后,每年吸引游客达10多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000余万元。依托旅游扶贫政策,牙屯堡镇大力发展侗锦织造产业。目前,全镇侗锦织造有300余户,创收达280余万元。

  不仅如此,万佛山、锦绣独岩、龙底河漂流、百里侗文化长廊……这些原本不为人知的地方,现已成为通道著名的民俗风情和自然风光旅游目的地。

  伴随着旅游业的声名鹊起,通道的旅游商品更是供不应求。“牛百岁”系列奶制品、“有嚼头”腌制系列、“润福佳”七彩泡椒风味小吃、“源田生”芥兰等特色农产品,已成为游客争买的俏货。通道每年仅特色农产品为农户人均增收280元。

  通道县表示,为加快旅游扶贫步伐,该县已投入旅游景区基础设施建设、游客集散中心、生态农业科技园等项目资金达26.37亿元。2015年,全县共接待游客268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达12.9亿元。

   科学制定脱贫致富新模式

  通道晒口库区钩藤种植大户曹彬乐搭帮县里实施产业扶贫政策,种植钩藤300亩,每年得纯利达80余万元。这是通道大力实施精准扶贫的一个缩影。

  经过多年发展,通道因地制宜探索出一系列脱贫致富新模式。

  近年来,通道依托专业合作社,采取“合作社+贫困户”等方式,整合集聚分散土地、闲置资源和扶贫资金等举措,推动实现扶贫产业规模化、集约化、股权化。

  晒口库区网箱养鱼户邓世友养殖了黄刺骨、鲤鱼、草鱼等品种为主,每年靠养鱼增收达60余万。  

  “要不是县移民局请专家帮我传授水产养殖知识,我现在不可能发展到60口网箱养鱼。”邓世友区感概。

  在晒口库区,靠养鱼致富的移民户时下已达30余户。生态移民和库区养鱼让该地成功脱贫。

  针对生活在高寒山区、生态公益林保护区、地质灾害多发区、申遗侗寨保护区等地区的贫困人群,通道还结合生态移民、危房改造和异地搬迁等举措,进行生态移民,帮助他们“挪穷窝”、“建金窝”。

  近年来,通道累计解决3.3万余人的饮水安全问题,改造和硬化村组公路550余公里,蔬菜种植、油茶、苗木、山羊、肉兔等产业蓬勃发展。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通道再次吹响新一轮扶贫攻坚号角。通道县委书记印宇鹰表示,到2020年,通道全县4.6万贫困人口要全部脱贫,与湖南省、怀化市一同实现全面小康。“我们相信到那时,一个生态秀美、经济富庶、社会和谐、充满活力的新通道将呈现在世人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