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发展新常态 开创湖南新局面

13.11.2014  15:18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常态”的重要论断,是对当今世界发展潮流、发展大势演变调整的深度把握,不仅为当前的稳增长、促发展明确了目标导向和方法路径,更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推进确立了思想引领和行动指南。认识新常态、把握新常态、适应新常态,是我们谋划和推动湖南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任务。

            一、认识新常态

      务必把握发展背景的新变化

      “新常态”的出现,既有经济发展内在规律的作用,也与外部环境的演进转化紧密相连。

      (一)经济发展的基础条件正在发生变化。目前,我国主导经济增长的核心因素正步入调整转换期。一是从发展阶段看,世界不少国家在跨越人均GDP6000美元的门槛后,都曾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入“中速增长阶段”。2013年,我国人均GDP达到6800美元左右,潜在增长率回落的时间窗口已经打开。二是从经济体量看,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今年的增量将相当于1994年的经济总量;10年前支撑10%增长的新增量,如今仅能支撑3%左右,维持长期高速增长几无可能。三是从社会需求看,发展目标开始由单一的经济增长,向质量效益、价值取向、可持续能力的系统考量转变;老百姓对教育、就业、社保、医疗、环境的新要求,倒逼粗放型发展方式的转型。

      (二)经济增长的支撑动力正在发生变化。原有支撑我国经济高增长的“红利”正在逐步消失。一是人口红利。我国老龄化程度、后备劳动力紧缺程度日趋严重,不仅带来用工成本的上升,也将引发高储蓄率下降,迫使目前主要依靠投入支撑、规模效应递减状态下的经济增长变得不可持续。二是资源红利。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大煤炭、钢铁消耗国,第二大石油、电力消费国,单位GDP能耗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原有依靠资源大量消耗的增长模式难以为继。三是制度红利。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的改革大都以增量为主,易改且能立见成效的改革已基本完成。当前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成为新一轮发展桎梏,改革进入深水区和啃硬骨头的攻坚阶段。

      (三)经济质量的结构导向正在发生变化。我国经济结构调整正处在新旧交替阶段。一是外向型的经济结构难以为继。出口与进口部门之间、“引进来”与“走出去”之间、工业与服务业之间,缺乏更加开放公平的政策体系和激励导向。加上近10年间,针对我国的贸易保护、贸易摩擦不断升温,外需拉动型发展模式不可持续。二是低端制造为主的产业结构难以为继。全球产业分工格局正悄然发生重大变化,发达国家纷纷实施再工业化战略,劳动密集型产业特别是低端制造环节加速向东盟等低收入国家转移,我国制造业面临国际市场空间缩小、国内要素成本上升及自身创新能力不强等多重困难。三是不平衡的分配结构难以为继。按照低于发展中国家水平的扶贫标准,我国还有1.2亿左右的人口处于贫困线以下,加上城乡、行业间的收入差距仍然突出,由此引发的社会矛盾开始进入高发期。

      (四)经济调控的内外因素正在发生变化。有三大因素对政府主导的调控模式形成明显冲击。一是市场力量的崛起。目前,我国非公经济对GDP、税收、就业的贡献率分别超过60%、50%和80%,市场主体越来越丰富、市场力量越来越强大,对经济调控的倚重力量必须发生调整。二是区域差异的扩大。2013年,东、中、西地区人均GDP分别相当于全国平均的133.9%、75.8%和74%。特别是在创新能力、产业结构、质量效益等方面,中西部地区差距很大。调控方式不能再同一把尺子、同一套政策,必须更加灵活。三是全球化影响的加深。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和外汇储备国、第二大进口国和吸引外资国、第三大对外投资国。我国与全球经济体系的深度融合,必将带来国际贸易规则、国际治理模式对经济调控方式的新考验。

      二、把握新常态

      务必遵循转型发展的新要求

      新常态具有四个特征:一是中高速增长,从10%左右的高速增长换挡回落至7-8%;二是结构优化,经济结构发生全面、深刻变化;三是动力转换,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四是挑战增多,一些不确定性风险显性化。具体来讲,主要是四个方面。

      (一)更加强调对经济增速与质量效益的科学平衡。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我们需要的,是实实在在没有水分的增长,是更加健康、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发展。新常态下,衡量经济增长:一是更加注重增长速度的科学性。既要符合实际、留有余地、没有水分的适速,也要防止断崖式下跌、大幅度波动,让经济运行长期处于合理增长空间。二是更加注重解决问题的实效性。既要通过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解决好资源要素供给能力、生态环境承载能力等带有刚性约束问题,也要逐步化解发展过程中积累的、在高速增长期被掩盖的,诸如楼市泡沫和风险、地方债务率高居不下等突出问题。三是更加注重多元目标的均衡性。遵循经济规律、自然规律、社会规律,推进经济发展与社会民生、生态环境相均衡,实现经济增长与就业同步提升、劳动报酬和劳动生产率同步提高、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同步推进。

      (二)更加强调对增长后劲与增长方式的培育转换。通过技术创新、人力资本积累、全要素生产率提高,为发展增添新的动力和活力。一是创新驱动。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动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度融合,让市场真正成为配置创新资源的力量,让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二是改革促动。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既重视存量调整,也重视增量改革,着力提升经济治理能力。三是开放带动。搭建新的开放平台,强调自贸区建设和资本自由流动、人民币国际化,统筹推进内陆和沿边开放。对内,以上海为龙头,构建长江经济带;对外,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拓展发展空间。

      (三)更加强调对经济质量与经济结构的优化调整。主要是三个方面:一是新的经济结构。产业结构方面,推进制造业由重变轻、服务业由小变大;需求结构方面,由投资驱动型向消费驱动型、由出口驱动型向内需拉动型调整。二是新的质量结构。实现“六可”目标:就业可充分、企业可盈利、财政可增收、民生可改善、风险可控制、资源环境可持续。三是新的分配结构。行业上,抑强扶弱,着力改善行业间的分配关系,突破金融垄断,推动金融向实体经济让利;收入上,控高扶低,通过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调节高收入群体收入、增加低收入群体收入。

      (四)更加强调对经济管理与调控方式的正确运用。着力扭转政府主导稳增长、促发展的传统模式。一是强化市场作用。推进现代市场体系建设,依据市场规则、市场价格、市场竞争来配置资源,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二是优化政府作用。强调三个放权:将部分公共服务职能交给社会组织,将要素价格、品牌等认证交给市场,将投资、经营决策权交给企业。突出三个加强:加强发展战略、规划、政策、标准等制定和实施,加强市场活动监管,加强各类公共服务提供。实施三大创新:创新发展目标管理,坚持区间运行;创新供需两侧管理,坚持双向发力;创新宏观政策管理,坚持定向调控。三是结合市场和政府作用。把简政放权与主动补位结合起来,把松绑支持与严格监管结合起来,对市场进行“负面清单”管理,对政府进行“正面清单”约束。

      三、顺应新常态

      务必正视发展面临的新问题

      向“新常态”转轨,不仅反映在经济运行状态的变化上,更伴随着思想认识、工作方式的全面转型。在这一过程中,也面临一些突出问题。

      (一)思想认识的不适应。各级干部对新常态下经济运行新趋势、新特征、新变化的认识还比较模糊,有的难以从“旧常态”的发展理念中走出来,对经济运行的小幅波动缺乏足够的心理承受能力;有的简单认为,经济进入了下行通道,回落是必然的,缺乏主动作为的积极性;有的悲观判断,在国家新的调控思路下,湖南难以获得大的支持,缺乏发展信心。

      (二)发展基础的不适应。湖南属于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历史欠账多、经济基础弱。从产业结构看,以投资扩张、重化工业为主导的发展模式没有根本改变,化工、有色、冶金等重化工产业比重超过60%,投资率接近70%,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长期处于40%以下的较低区间。从城乡结构看,城镇化率低于全国5.8个百分点,仍有640万农村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从基础设施看,人均固定资产投资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88%,人均发电量、用气量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50%和25%。

      (三)工作方式的不适应。有些地方难以摆脱“旧常态”下抓经济工作的思维惯性、路径依赖,总是想着修路、盖房,在金融债务风险增大的情况下,如何发掘有效益、有带动能力的投资,思考不多、途径不宽。有的还是推行不计成本的给优惠政策、漫天撒网式的招商引资,在普惠政策强调统一的背景下,如何提升配套环境、激发市场活力,手段不多、办法太少。有的地方资源特色明显,但在放大资源优势,尤其是在强化开放合作等方面做得还不够。

      (四)调控机制的不适应。除原来的总量平衡外,结构调整、预调微调、防范风险和稳定预期将成为宏观调控的“新常态”。在中央新的调控思路下,地方政府对如何调动市场力量、运用市场规则,有效发挥政府作用,缺乏有效的制度安排。特别是中西部欠发达省份的发展需求与国家区间调控之间存在差距,短期内难以摆脱对过去国家调控方式的依赖。

      四、应对新常态

      务必谋划创新发展的新举措

      我们要紧密结合湖南实际,主动适应新形势、积极应对新变化,下好先手棋,把握主动权。

      (一)要凝聚新共识。一是有应对变化的平常心。正确对待经济增长速度换挡,摒弃“速度情结”、“换挡焦虑”,保持平常心,主动研究、主动应对。二是有主动作为的进取心。树立主动作为理念,通过工作挤水分,防止工作原因导致的下滑;通过工作优结构,推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转型升级。三是有抢抓机遇的责任心。新常态划出了一条新的起跑线,谁干得早、干得成、干得好,谁就能在新一轮竞争中占据优势,抢得先机;谁落后一步,就一步慢步步慢。我们要强化问题导向,扎扎实实解决重大问题。

      (二)要培育新动力。重点是抓好“三新”、打造“一极三点”。“三新”:一是高新技术产业。瞄准3D打印、移动互联网、先进轨道交通、航空航天、机器人、生物医药等有基础、有潜力的新兴领域。二是新兴服务业。大力发展现代物流、工业设计、现代金融、电子商务、节能环保等生产性服务业,积极发展文化创意、健康养老、休闲娱乐、医疗卫生等生活性服务业。三是新型城镇化。从改善人居环境上要需求,坚持地上地下同步建设,着力完善城镇基础设施。从提高城镇建设发展水平上要需求,协调推进城市群、区域中心城市和小城镇布局,实现以工兴城、以贸兴城、以商兴城、以特色产业兴城。从创新城镇化体制机制上要需求,探索建立社会资本城市公用基础设施投资运营参与机制、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与农业转移人口居住年限挂钩的基本公共服务提供机制。“一极”:加快长株潭核心增长极发展,打造成“中三角”的重要一极。“三点”:一是临空高铁经济区,发挥机场高铁的复合优势,打造“一带一部”核心示范区、现代产业发展聚集区、消费聚集的高端商务区和内陆开放的重要门户区。二是岳阳临港经济区,充分发挥江湖、河湖联通优势,建设区域性能源基地、物流基地和石化基地。三是郴州湘粤(港澳)合作区,打造成长江经济带与珠三角、中西部和粤港澳对接合作的重要窗口。

      (三)要拓展新空间。充分发挥政策资源的引导效应,强化区域经济的开放联动,扩展湖南发展的新空间。一是用好用活中央政策。向南以深化泛珠区域合作为重点,对接海上丝绸之路;向西以加强西部省份合作交流为重点,对接丝绸之路经济带;向东以参与长江经济带建设为重点,对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区。二是做强开放发展平台。把产业园区作为承接产业转移、推进创新创业的重要平台,着力实施省级重点园区倍增计划。努力将长沙建设成为综合性内陆自由贸易区,抓紧建设岳阳城陵矶、湘潭综保区、长沙临空综保区和衡阳综保区等功能性平台,统筹推进岳阳城陵矶港和长沙新港开发建设,加快郴州、衡阳“无水港”和公路口岸建设。三是搞活要素保障机制。把要素驱动力从增加总量投入,换挡到提升运用效率上来。增强社会融资能力,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推动省内银行保险、城投信托、担保小贷等金融实体扩能提质。鼓励发展工业地产和飞地经济,提高单位面积开发强度。强化知识产权保护,促进技术转化的市场配置。

      (四)要探索新方式。将转方式、调结构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在工作推进、战略谋划、制度设计上探索新方式。一是用改革的举措应对变化。重点推进行政体制、财税体制、价格机制、土地制度、国有企业等领域的改革,进一步释放改革红利。二是用市场的力量解决问题。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厘清政府与市场的边界,摒弃政府主导、投资刺激的传统老路。特别是更加注重激发民间资本的力量,大幅增加公共产品供给。三是要用精准的理念守好底线。转变过去大包大揽的工作模式,强化精细管理思维,把有限的工作精力、政府财力,用到保障基本民生需求上来,守好民生、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和社会稳定的底线。(责任编辑:刘舒尹)

 

常德审计:推动市属国有企业“瘦身健体”规范运行
     下发15张审计调查表,全面摸清国有企业家底;报送的23篇审计要情和专报全部得到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批示;促进市政府及相关主管部门出台制度18项,促进企业完善政策制度33项;揭示大量违纪违法问题,挽回经济损失2.审计厅
宁远县:三向发力抓整改 联农带农促增收
     永州市宁远县以乡村振兴相关政策和资审计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