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科研达人中毒后研发出"活性硒源" 成果无人超越

24.11.2014  22:46

   “活性硒源”使水稻含硒超国标22倍 专利成果至今无人超越

李福初和他的发明。

硒不仅能用于食品,还能用在产品的加工和包装上。

说起自己的专利技术,老李说,其实源于当年一次偶然的“硒”中毒事故。

   星辰在线—长沙新闻网11月24日讯(记者 岳珊) 有位科技工作者专心研究硒元素20多年,成功研发出“活性硒源”,有效降低了农副产品中重金属含量;他所培育出的水稻每公斤最高可含6.5毫克生物硒,超出国家标准22倍,这一含量在全世界至今无人超越……他就是李福初,非科班出身,但在科技领域硕果累累。

   发明源于“硒”中毒

  岳麓山下的长沙矿冶研究院里有众多的科研人员。30年前,年轻的李福初“拜师”这里的一批老专家,日夜泡在实验室。多年的努力,他从工业跨界到农业,再到生物研究。目前,62岁的李福初已经手握5项专利,堪称岳麓山下的发明达人。富硒核心技术为低价无毒硒,2009年获得国家发明专利,确保每公斤大米含硒量0.3-0.5毫克。

  说起自己的专利技术,老李对当年中毒事故记忆犹新。1996年5月,李福初在实验室做低温硒合金实验,设备突然发生故障,硒合金在临界温度下释放出大量剧毒的二氧化硒气体,很快充满房间。他说,如果这时赶快走出门,就不会发生后来的事情,但是他留了下来。

  “实验室旁是工厂的生产部门,危害和后果都难以预计。”李福初打开了水龙头对着机器猛冲,快速冷凝气体。事故被有效控制,他却面色发白,浑身冷汗无法直立起来。送到医院检查后才知道是中了硒毒,住了20天病房后强行出院。“实验室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不能落下啊。”他又重新回到科研一线。

   营养科学史上里程碑

  李福初四处了解硒中毒的相关知识,终于明白适量的硒不仅对人体没有害处,反而有益。

  老李介绍,当时我国硒产业还是一片空白,尤其是通过植物将土壤中的无机硒转换成人体必需的生物硒,西方国家搞了二十多年没取得好的效果。李福初彻底被硒元素吸引,全身心投入生物硒研究中。1997年,他在下过乡的村里租了两亩地,“最初在每亩地里用了20克硒,但是失败了,长出来的植物都发红。”经反复思考、请教专家,他发现“硒”的转换存在化学价健匹配的问题,要有正二价态、速溶性的硒化合物才能解开这个难题。

  他翻遍图书室所有书籍,没有找到正二价“硒”,遂蒙生研制正二价态硒化合物的想法。他进行了无数次试验,直到2005年“磷酸硒钾”这一新物质研发出来,找到了正二价。“根据经验和直觉,我相信它是存在的!但新物质名称、物化属性、化学分子式、分子量锁定等‘后科研’成果的工作量巨大,必须要一个大科研团队来认证其正确与否。”他找到了恩师、我国物相专家黄宝贵教授。黄老深入了解后肯定了他的想法,于是调集技术力量集体攻关,最终敲定了新物质化学反应及分子式是成立的。这,也是国际上首次提出正二价硒,在营养科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期盼硒成果走出岳麓山

  李福初带领他的博士团队继续攻关,4年后研发出“活性硒源”(现名腐植酸硒酶),用来激活繁殖土壤微生物,能较好的解决土壤板结问题,有效降低农副产品中重金属的含量。他培育出的每公斤水稻里最高可含6.5毫克生物硒,超出了国家标准22倍,这一含量在全世界至今无人超过,代表了我国硒产品已经站在生物科技前沿了。

  在李福初等科技工作者的推动下,“用生物硒服务于全民补硒工程”的愿望最终被确立源于中国。相关专家评价,无机硒在广义域的植物转换成生物硒的廉价实观,是伟大的里程碑!李福初说,团队研制出来的硒化合物不仅能预防癌症,转化后能让致病细胞“饿死”,让正常细胞“强壮”起来。

  昨日,李福初谈及未来,深有感触地说,“我希望这些成果能造福人类,能够走出岳麓山帮助更多的人,而这也是科研的终极目的。”




(稿源:星辰在线)
(作者:记者 岳珊)
(编辑:向虹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