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报:“转型民政”看湖南系列观察之二:转型新任务 打破路径依赖

30.12.2014  13:50

 

  

   转型新任务 打破路径依赖   

本报记者王铭

  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阻碍创新的,往往是已取得的成就而形成的路径依赖。

  湖南省民政厅厅长段林毅认为,当前民政工作正处在从传统到现代突破的关键阶段,系统性开启民政领域的改革创新、打破惯性思维下的路径依赖正逢其时,启动多个维度的改革,解决体系创新力的问题势在必行。

  在湖南民政打破路径依赖的实践里,有一种现象值得关注:为确保顶层设计在基层实践层面真正落实,两者之间正通过良性互动、有机结合形成民政转型新常态。

   拓展改革维度 重构区域发展模型

  在通往民政深化改革的道路上,湖南各级民政部门都在寻找符合当地实际的转型实用模型,虽然侧重点各有不同,但无一例外都将关注点集中在了路径选择上。这也是湖南“转型民政”理念中最为核心的内容之一。

  处于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国家试验核心区域的长沙市,从2013 年6 月开始,启动“示范型、服务型、保障型、创新型、现代型”民政创建活动,尤其在2014 年,将这一活动具体到养老服务、社会救助、社会组织、社区治理、殡葬管理、退伍安置六大领域的改革中。长沙市民政局局长曹再兴对记者表示,改革理念与实践同频共振,就是要对瓶颈问题、顽瘴痼疾下苦功,通过“五型”新引擎促进内外资源的整合和合理配置,进一步补充保障能力、提升服务能力、挖掘创新能力。

  而处于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的常德市,则提出了坚持“三市”共建、优化发展格局的思路。常德市民政局局长龚美爱说,民政转型发展的首要任务在于理顺民政事业各参与主体间的关系,即正确处理好起主导作用的“市长”(即政府)、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市场以及作为参与者、受益者、评判者的市民三者之间的关系,要紧跟“ 市长”(政府)主动服务大局、紧随市场顺应发展潮流、紧靠市民扩大社会参与。

  而在武陵山扶贫攻坚片区腹地,龙山县则确立了“ 四条转型”途径,即在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上由“重点保障型”向“适度普惠型”迈进,在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上由“滞后型”向“优质型”迈进,在优抚工作上由“ 应付型”向“ 主动型”迈进,在社会事务管理上由“ 分散型”向“ 整体统筹型”迈进,以实现重点工作有创新、难点工作有突破、整体工作上水平的转型“突围”。

  正是基于对全局性的考量,新理念的形成与生长不仅进一步凝聚了湖南民政事业转型发展的共识和氛围,还为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民政法治建设作了思想与行动准备。

   加强互联互通 优化要素资源配置

  更加系统地优化要素资源配置,是湖南民政近两年突破的难点问题。除了主动融入全省经济大局来谋划推动以外,通过加强互联互通、激活内生力量以合理配置资源,正在成为民政转型升级的动力。

  毗邻省会长沙的湘潭市,近两年将民政转型发展的核心议题集中在如何统筹城乡发展的问题上,其制定的“一体四化”布局与框架展示出了民政新抱负。按照规划,湘潭市将以推进民政事业城乡一体化发展为总揽,推进民生保障公平化、公共服务品牌化、惠民实事项目化、工作格局社会化。

  “ 一体四化”显然是转型目标与任务的双重叠加下“ 平台化”转型,直指如何实现资源合理配置的现实问题。尤其在民生保障公平化的问题上,湘潭将消除技术和人为操作层面带来的不公平问题当成了重要环节,率先建立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机制与平台,成为全国首批、全省首个城市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示范市。又如公共服务品牌化的打造,除了已有的民政公共服务项目,湘潭还试点让符合条件的外来务工人员、就学人员享受到了同等救助服务。

  实现民政系统内部与外部的互联互通亦是民政转型发展的重要课题。位于湘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衡阳市是践行这一理念的代表之一。在2014 年里,衡阳市民政局通过推动当地党委政府重视殡葬改革,实行“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殡葬改革管理体制,一改“ 办一场丧葬,闹翻一条街”的状况,为城市绿色发展赢得了空间。

  衡阳市民政局局长肖吉顺介绍,衡阳的殡改工作是从“ 负数”起步,他们归纳的“问题清单”显示,多项指标均大幅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为此,衡阳以群众殡葬服务需求为导向,从强化政策设计入手,突破困扰体制机制的瓶颈问题,通过收回殡仪馆经营权、加大惠民殡葬投入、多部门参与殡葬执法、广大群众积极参与文明治丧,使全市殡葬改革工作打了一个翻身仗。

  集腋成裘、积微成著,融入大局、把握大势。在湖南民政既定的改革转型发展框架中,诸如湘潭、衡阳整合资源、突破瓶颈的实践还有很多。湖南多位基层民政局长对本报记者表示,如果只是单方面等政策来铺路,路只会越走越窄;如果老在讨要具体的支持政策上画圈圈,倒不如认真看看已给的政策吃透了多少、用足了多少、创新了多少。

   建立开放平台 引导社会力量进门

  把握战略性、开放性、规律性、创新性和可操作性要求,是湖南“转型民政”在实践层面的基本准则,其立意是如何构建一个更加开放的平台,让市场与社会有序参与进来。

  上述理念也在湖南多地的创新实践中体现。譬如,常德市正在推进的完美社区建设,就已经成为一个政府、市场、市民共同出力的开放平台。在近3 年内,常德市政府每年将投入1 亿元财政资金,用于补助、奖励和激活社会资金,推进社区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即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市场化方式,鼓励企业和个人投资社区服务设施建设。

  以社区为平台的“ 政社互动”实践,在岳阳市形成了常态,通过组织全市109 个市直部门的5300 多名党员深入社区,认领服务岗位8300 多个,结对联系群众近万名,有效激发了社区的活力。

  同属湘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郴州市,包括民政各类职业技能培训、科技项目研究等,已经面向市场或业内公开招投标,实行公平竞争、择优选用,目前在救助申请家庭经济状况核对系统研发、居家养老服务信息化试点、退役士兵教育培训机构“阳光采购”等方面已开展了探索。郴州市民政局局长周明强认为,在社区服务、非基本养老服务、殡葬服务等提供上,应当遵循市场经济一般规律,普遍依据市场规则、市场价格、市场竞争进行资源配置。对其他民政基本社会服务,也应当逐步加大政府向市场主体、社会力量购买服务的力度。

  段林毅表示,只有在实践中突出大规划、大综合的原则,注意运用问题导向、需求导向、市场导向和比较、定量、统筹的方法来研究分析,才可能为建立一个民政发展的开放平台创造条件,继而为打破单一的路径依赖提供基础准备、思想准备、政策准备与制度准备。(《中国社会报》2014年12月24日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