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马发现全国最早抗日儿童工作团旧址 炮声中用歌声抗敌

02.06.2015  17:08

  66岁的孙范民指着老照片最右侧的高个子,那便是他的叔叔、育英儿童抗战团的创始人孙伟。 长沙晚报首席记者 李卓 摄

  长沙晚报首席记者 李卓

  “我们年纪虽小,抗日救国不辞劳!”66岁的孙范民一边哼着这首歌,一边架起老花镜,翻开一本相册,找到了一张泛黄的黑白合影。照片中的孩子们头戴帅气的童子军帽,眼神透亮,翕动的嘴唇仿佛在高歌。

  “我唱的就是他们的团歌。今天的小朋友也许从没听过,但那个硝烟弥漫的年代,孩子们曾把这首歌唱响湖南!”孙范民所唱的,就是中国第一个抗日儿童工作团——育英儿童抗战团的团歌。孙范民的叔叔、杰出的教育家、革命家孙伟正是育英儿童抗战团的创始人,而孙范民的哥哥、烈士孙森(孙阜民)则是育英儿童抗战团的骨干。一首老歌牵系一门忠烈,揭开一段尘封往事。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昨日正逢“六一”,孙范民带记者走访了位于雨花区跳马镇石桥村的全国最早抗日儿童工作团旧址,重温了那段少年英雄事。

   一门忠烈 组织湖湘少年抗日御侮

  “要讲育英儿童抗战团,不能不提育英学校。”昨日,站在跳马镇石桥学校门口的一座大石碑前,孙范民拉开了话匣子。“石桥学校就是当年的育英学校,历任校长几乎都是我们孙家人。”孙范民告诉记者,他的先辈、同盟会员孙肇璜于1912年在长沙保节堂创办了育英学校,并出任首任校长。1937年7月,抗日战争打响,共青团员孙伟出任第五任校长,同年12月9日,经帅孟奇介绍,孙伟加入中国共产党,育英学校由此成为中共湖南省委、长沙市委、长沙县委的重要活动阵地。文夕大火后,育英学校从此迁往跳马镇石桥村孙家祠堂,孙范民从未曾谋面的大哥孙森,出任第七任校长。

  “那个时代的孩子们,出生就要面对山河破碎、国家危亡。”孙范民说,湖湘子弟敢为人先,湖湘少年抗日御侮更是不甘人后,育英学校就是见证。卢沟桥事变发生后的第22天,即1937年7月29日,育英学校便在湖南第一个发起募捐支持抗日。之后,在徐特立提议下,育英学校校长孙伟,经请示湖南省工委同意,筹组育英儿童抗战工作团。为带领湖湘少年追求进步,孙家一门忠烈付出巨大牺牲。孙老说,大哥孙森后来担任长沙中国书店经理,通过传播进步书籍鼓舞青少年,抗战胜利后次年,被国民党特务残忍活埋于识字岭。

   八省抗日 儿童团让剧场变抗日战场

  “枪在哀鸣,炮在怒吼,法西斯野兽正在咆哮……”孙范民至今记得叔叔教唱的这首团歌。歌声和文章,不仅让孩子们鼓起勇气在战乱中活下去,更成为了刺向日寇的利器。育英儿童抗战团成员当年年纪最小的10岁,最大的17岁。刚开始,他们挑着图书和演出道具,在方圆二三十里的浏阳河畔团头河、柏家山、镇头镇、五美山嵩山寺等集镇宣传演出,后来脚步越迈越远,从湘潭、湘乡、邵阳、衡阳等省内各地直至广东、广西、湖北等八个省份,哪里有激烈战事,哪里就有这群孩子们。

  儿童团奉命慰问战事告急的湘北最前线。当时,在隆隆的炮声中,孩子们每天照样工作、学习、聆听战士讲述战斗故事和军事知识,公演抗战剧以及开展其他宣传活动。团员奉文湘、张若曦、张业裘三人还奉命组成调查组,在日军侵占过的福临铺、新市镇一带,调查敌寇暴行和我军民英勇抗击日军的事迹,做了“战地见闻”的记录。在营田的一次演出中,敌机两次来袭,士兵和民众也两次散而复聚,听歌看戏的情绪异常高涨。当敌机第二次飞走后,台上的幕布徐徐拉开,这一场足足演了3小时。  

  育英儿童抗战团开展敌后抗日宣传,也冒着炮火硝烟给前线官兵演出,让剧场变成了反对日寇侵略的战场。1940年12月25日,因当局种种压迫,被迫解散。1940年1月19日的《国民日报》这样评价儿童团:“这次远来抗日前线作慰问表演的育英儿童抗敌工作团,歌声的抑扬,一弛一张,真是恰到好处,无懈可击,可称是近来艺术界的一个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