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走猪娃娃,种出“金瓜瓜”

29.09.2015  09:12

  


如今正是吊瓜成熟的季节,或红或黄的吊瓜成了惠农村的风景线。曾经的最大养殖户喻露明,现在是吊瓜产业的带头人。曾诗怡 摄

 

  上世纪九十年代,长沙县金井镇惠农村是远近闻名的养猪大村,全镇50%的生猪都从这里出产。

  星沙时报/星沙新闻网9月29日讯(记者 陈登辉)就当村民们准备靠着“猪娃娃”奔小康时,问题来了:田荒了,水黑了,空气中弥漫着臭味。在这场人与猪的利益博弈中,环境成为了最大牺牲品。

  如今再去惠农村,这个“南面山林青如黛,北边水库绿生烟”的乡村,足以勾起你的乡愁。而催生这场乡村巨变的,正是路边田间里,那一望无际的千亩吊瓜。

  养猪污染环境,该找别的出路

  朱象明是地道的惠农人,“小时候最喜欢去金井水库游泳摸虾,后来周边家家户户养猪,别说下水,村民路过都要绕着走。”这个1959年就竣工的水库,伴随着几代惠农人的成长。然而恰恰是惠农人的另一项生计——养猪,毁了他们的家园。

  当时金井镇还流传着一个玩笑,只要闻到这人身上有猪臭气,十有八九是惠农村的。

  这样的变化,让村委会也始料未及。“你家养猪发了财,可影响了周边的邻居,谁会咽得下这口气?” 惠农村砂树坡组的张建平家有座800多平米的猪圈,“一刮风,臭气全飘进我家了,夏天苍蝇蚊子数不清。”隔壁的邻居多次找到村上,要求解决这个问题。

  “那个时候也没办法,只能两边说好话。”朱象明后来成了村干部,他告诉记者,那时村上为了调解这种矛盾,费了不少功夫。

  2010年,长沙县出台了关于环境保护、畜禽养殖区域划分及畜禽养殖转产扶助鼓励办法等相关规定,拉开了“人猪战争”的大幕。

  要村民不养猪?养了一辈子猪的惠农村人怎么也想不通。“当时村干部上门做工作,听到最多的话,就是‘不养猪可以,但还得找个出路吧?’”朱象明说。

  改种吊瓜,生态变好腰包鼓

  惠农村村民喻露明当时是长沙县最大的生猪养殖户,猪价最高的时候,他养殖的一批猪可净赚近百万元。

  “县里召集我们这些大户开会,说养猪破坏环境,劝导我们退养转产。”拿着当时政府退养转产补助的50多万元钱,喻露明犯了难。

  同样承受着压力的,还有当地的党委政府。“镇上帮着我们找项目,后来听说种植吊瓜前景不错,我们就去实地考察了一次。”

  吊瓜是一种对生长环境要求并不很高的农作物,最宜在潮湿的砂壤土生长。喻露明感觉是个商机,把家中的5800多平米的养猪场一拆,他就捣鼓起了种吊瓜。

  一年下来,300亩吊瓜扣掉成本,每亩净利润就有近两千元。“致富还需带头人,其他养殖户一看,这个产业既不污染环境,赚得还比养猪多,积极性一下就提起来了。”朱象明告诉记者。

  在喻露明的带领下,惠农村的吊瓜种植面积达到1500余亩,产值超过300万元。如今正是吊瓜成熟的季节,沿着柏油马路进村,路两边尽是绿色“帐篷”,里面点缀着或红或黄的吊瓜,成为了惠农村一道新的风景线。

  不仅有吊瓜,还有玫瑰园、桃园、食用菌基地等等,惠农村在退养转产中不断觅得商机。“老百姓把田流转出去,再去合作社里打工,不仅激活了闲置的劳动力,还使得乡村更美了。”如今全村200多户生猪养殖大户,都已实现退养,禁养区内难觅“猪迹”。

  赶走猪娃娃的惠农村,现在不仅是全省新农村建设示范村,还是省环保厅授牌的“省级生态村”。村支书陈金禄得意地介绍,村里森林覆盖率54%,没有任何污染,发展的全是绿色产业。

[编辑:王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