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紫阳逝世11周年 环球时报官微重发1年前社评

19.01.2016  07:58

微博截图。

1月18日是赵紫阳逝世11周年,环球时报官微重发去年社评,以下是文章全文:

由于到了前中共中央总书记赵紫阳病逝10周年的日子,境外一些媒体围绕他的报道又多了起来。赵当年的秘书鲍彤对“美国之音”发表谈话。鲍1989年入狱,1996年刑满释放。他是在外媒上挺赵的积极发声者之一。

中共中央在1989年6月撤销赵紫阳所担任的总书记等党内职务时,对他做出“在关键时刻支持动乱和分裂党”的定性评价,同时肯定了他在改革开放和经济工作方面做过的“有益工作”。中央的那次报告继续称呼“赵紫阳同志”。这一评价格局大体延续了下来。2005年1月赵紫阳逝世,多名党和国家领导人出席告别仪式,新华社发的消息写道,赵“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做出过有益的贡献,在1989年春夏之交的政治风波中犯了严重错误”。

2005年那次是官方最后一次公开评价赵紫阳。去年热播的电视剧《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中,其他争议人物都露面并被标出身份,有台词,只有赵是个例外。他出现了几个镜头,没标出姓名身份,也没有说话,但是熟悉那段历史的人都能认出他。

中国互联网上这些年不时有人发纪念赵紫阳的帖子,发帖人主要是自由派知识分子。微信上一些热衷政治的朋友圈在特殊时候也会谈论赵,不同价值观的人对他的看法是分裂的。中国官方2005年以后像那之前的很长时间一样,一直避免谈论赵,这种沉默通常也被认为是“一种态度”。

今年是胡耀邦诞辰100周年,官方已宣布将举行隆重纪念活动。但对赵紫阳逝世10周年,直到昨天官方没有提及。这让人想到,2005年官方对他的评价大概也是今天的态度。

从1989年夏天至今过去了25年多,这期间中国变化很大,社会更加自信,对历史人物的宽容度大体都在增加。比如华国锋在《邓小平》一剧中的镜头很多,反映了社会对他记忆的微妙变化。随着时间的拉长,这是很正常的现象。

然而赵紫阳似乎是个特例。为什么会这样?官方没说,从民间的角度,可有如下分析。

一是官方对他的评价很稳定,没有通过某种表态向社会发出调整信号的需求。二是赵的事情一旦出现误读,会有一定的现实牵动性。25年前中国社会迈过了那场危机,但中国内外一直都有人希望那样的危机能够重来,并且为此不遗余力地寻找机会做意识形态铺垫。

25年来中国按照赵和他智囊们在重大关头所反对的政治路线和哲学,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对最敏感的问题,中国奉行“不争论”政策,中国把行动和不断取得的成就作为了对那些问题的回答。

不仅官方,随着时间推移,中国社会看二三十年前的事情也有了更多成熟和理性。对中央关于赵做过“有益贡献”和“在关键时刻犯了严重错误”的评价,社会的认同度越来越高,中国这二十几年的高速发展,也无声地支持了这一评价。未来修改这一评价的空间,很可能远远小于因时过境迁事情被淡化、人们更多记住一位老同志曾经所做好事的空间。中国官方2005年以后像那之前的很长时间一样,一直避免谈论赵,这种沉默通常也被认为是“一种态度”。

今年是胡耀邦诞辰100周年,官方已宣布将举行隆重纪念活动。但对赵紫阳逝世10周年,直到昨天官方没有提及。这让人想到,2005年官方对他的评价大概也是今天的态度。

从1989年夏天至今过去了25年多,这期间中国变化很大,社会更加自信,对历史人物的宽容度大体都在增加。比如华国锋在《邓小平》一剧中的镜头很多,反映了社会对他记忆的微妙变化。随着时间的拉长,这是很正常的现象。

然而赵紫阳似乎是个特例。为什么会这样?官方没说,从民间的角度,可有如下分析。

一是官方对他的评价很稳定,没有通过某种表态向社会发出调整信号的需求。二是赵的事情一旦出现误读,会有一定的现实牵动性。25年前中国社会迈过了那场危机,但中国内外一直都有人希望那样的危机能够重来,并且为此不遗余力地寻找机会做意识形态铺垫。

25年来中国按照赵和他智囊们在重大关头所反对的政治路线和哲学,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对最敏感的问题,中国奉行“不争论”政策,中国把行动和不断取得的成就作为了对那些问题的回答。

不仅官方,随着时间推移,中国社会看二三十年前的事情也有了更多成熟和理性。对中央关于赵做过“有益贡献”和“在关键时刻犯了严重错误”的评价,社会的认同度越来越高,中国这二十几年的高速发展,也无声地支持了这一评价。未来修改这一评价的空间,很可能远远小于因时过境迁事情被淡化、人们更多记住一位老同志曾经所做好事的空间。

很重要的一点是,这种变化只有中国长期保持社会主义制度的情况下才会有可能。如果真像少数人联手境外势力所鼓吹的那样根本改变中国的政治制度,整个中国的改革开放都将被妖魔化。(环球时报)返回腾讯网首页>>


“邮乐”,让农民乐
——湖南邮政电商扶贫纪实     邮政
邮政携手轻工盐业集团共建发展平台
主要开展渠道平台、寄递物流、金融服务等合作 邮政
湖南邮政,烈日下的坚守
     湖南日报记者 邹靖方      通邮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