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谣言的前面

12.07.2016  15:08

      流丸止于瓯臾,流言止于智者。话虽如此,但如果现实生活中流言谣言太多,往往就会显得智者不够用,或者连智者也被弄糊涂了。更大的问题是,若对付谣言只寄望于被动的“”,或许在智者出现之前,恐怕就已经生成不可挽回的不良社会后果了。

      2013年曾经出现、之后每年都会传一阵子的“樱桃小白虫有害身体健康”的谣言,就是一个典型。经过一再科普,现在多数人已经明白,樱桃果实里的小白虫实为果蝇的幼虫,对人、畜无害,不具备传染性和寄生性,进入人的胃里会被胃液杀死,并被消化吸收。但流言最初出现的时候,许多人并不知道这些,于是大家听信谣言而不敢买樱桃,致使大量樱桃滞销。数天后才有专家发声,但基于樱桃本身难以保存且上市期短的特性,滞后的科普正名工作对于挽救果农损失的作用非常有限。据悉,某知名樱桃产地当年的销量不到上年的10%,上百万公斤熟透的樱桃无人问津,眼瞅着它们烂掉,果农一年的辛苦就这么泡汤了。

      正是考虑到一些谣言尤其有关食品安全方面的谣言所可能造成的巨大社会危害,我国政府近年来一直强调要采取有效措施治理各类谣言。在今年全国食品安全宣传周期间举行的2016中国食品辟谣论坛上,与会专家学者就呼吁国家要加强谣言治理,通过法律手段加大对造谣传谣者的打击力度。

      从食品安全谣言的来源来看,除一部分源于消费者科学知识不足导致其存在认知误区,以及由于信息落差,企业、专家、政府公布的正确信息未能及时传递给公众,而让似是而非的传言占领了舆论场之外,还有相当一部分谣言源于商业利益和不当竞争。有人雇用黑公关和水军恶意编造散布不实信息,一些公众平台将谣言进行本地化加工,从而赚取市民关注度,提升广告收益;也有一些企业或个人用散布谣言的方式抹黑竞争对手,意图谋取不当市场利益。这些已经形成黑色产业链的食品安全谣言制造传播行为,性质很恶劣,必须严厉打击。

      今年浙江温州发现“猪肉钩虫”谣言,当地监管部门与公安、网信办等部门携手,通过分析追踪举报信息,发现谣言源头,最后关停一些自媒体公号,散布谣言者被行政拘留7天。这样做就有很好的警示作用。

      完善的法律法规所形成的威慑力及以儆效尤的作用,必然会对谣言产生预设性的“”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也算是大智之举。不过,走在谣言的前面,光靠法律的硬性强制力还不行,毕竟,法律是一条底线,而尚未触及底线的谣言也有不少,因此还得拓展另一条较为柔性的路走才行。

      面对纷繁复杂的食品安全市场情况,预防在前做科普,正确地传递信息才是走到谣言前面并最终清除谣言的关键。这就需要政府加强监管,及时发布权威的食品安全信息,增强民众信心;需要专家学者勇敢地站到科普一线,用通俗易懂的方式传递正确的知识,消除科学盲区;需要消费者不盲从、不轻信,学习做理智冷静的消费者;需要媒体以专业负责的态度,客观公正地报道食品安全的事实和真相,不哗众取宠,不做谣言的放大器;需要企业更加严守食品安全底线,诚信经营,认真履行食品安全主体责任,担负起食品安全科普的社会责任。只有这5方面形成合力,才能从源头彻底根治食品安全谣言顽疾。

      美国心理学家奥尔波特说,人内心深处的恐惧、紧张和焦虑,是滋生谣言的土壤。笔者认为,谣言之所以出现和传播,是基于人内心深处的怀疑,即对外部及自己心智情感均缺少信任。而要想终结谣言,不需要成为智者,而是要找回信任。当然,信任的基础,是这个市场本身值得信任。

来源:中国质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