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山区总“一户一产业工人”培养工程落地有声

15.04.2017  00:22

  3月28日一早,家住金家堤村田里坪的蒋小华就赶到益阳市风顺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的蔬菜基地里开始了一天的忙碌。收白菜、包菜、芥菜……蒋小华驾轻就熟,他说,自己以前在广州打工,养家糊口都有些费力。现在家门口就业,工资没少,还能照看家里。

  自2015年,益阳赫山区总工会实施“一户一产业工人”培养工程,让岗位扶贫走进困难职工(农民工)的家庭。

  目前,在风顺公司,像蒋小华一样常年上班的农民工有30多个,农忙时有80多人。而整个赫山区像风顺公司一样的蔬菜生产和加工企业有8家,常年提供岗位1000个。至今为止,赫山区已有具备就业家庭60%实现了“一户一产业工人”。

  用脚步的“加法”来做“减法”

  去年10月13日,为期一天的赫山区工会干部培训班上,工会干部就“一户一产业工人”培养工程做了交流。赫山区区总工会及时汇报情况,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强调要将困难职工、农民工“一户一产业工人”培养工程精准落实到每一户、每一人、每一个企业,并要求各乡镇、街道成立以工会主席为组长的工作小组。

  “调研发现,贫困职工(农民工)的信息误差是就业难的重要原因。”赫山区总工会党组书记、副主席刘先跃说,对贫困职工(农民工)来说,去外地打工压力大,家门口的企业招工情况又不清楚。

  为此,赫山区总工会建档“加减运算”,用工会干部脚步的“加法”来做“减法”——消除贫困职工(农民工)信息的误差,建立精准档案,实行动态管理。

  2015年底,赫山区总工会对全区贫困职工、农民工做了初步摸底。去年4月初,又以各街道和乡镇为单位对本辖区内困难家庭进行了为期半个月的走访调查。赫山区总将具体情况整理成纸质档案,全面掌握贫困职工(农民工)就业信息情况,并以此为依据建立了电子档案,实行动态管理。

  技能培训为企业发展“投资”

  近年来,在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产业领域,一批批科技型中小企业在赫山区落地生根、发展壮大,需要大批技术工人。赫山区总工会抓住机遇,持续推进“一户一产业工人”培养工程。

  “这不仅是培训困难职工(农民工)找‘饭碗’的能力,也为赫山企业发展培养人才;甚至说,为赫山区未来的发展投资。”刘先跃介绍,为切实加强贫困职工(农民工)的培训,赫山区工会组织根据全区产业特点,针对困难家庭人员就业需求,就全区电子、米业、塑编包装、蔬菜生产和加工四大支柱产业分别对有就业需求人员进行技能培训。

  培训中,不但由专业技术人员讲授理论知识,还注重组织学员到对应企业或合作社进行实地操作。目前参加培训人员达320人次。该区龙山港社区是原老工业区所在地,下岗工人多。如今,通过培训后,60%重新找到了工作。

  做大产业持续推进培养工程

  走进益阳佑林米业有限公司生产车间,生产线上,打米师傅袁赛强正在查看米的质量,时刻调控打米的速度。袁赛强是兰溪青家洲人,原来在湘潭打工,工资不是很高。前年在佑林米业就业后,工资不比以往少,还可以做好自家的农活。而在佑林米业的50多个员工中,80%都是周边的困难职工、农民工。

  在实施“一户一产业工人”培养工程中,赫山区总工会认为,只有把产业做大做强,工程才能持续推进。为此,赫山区工会摸底那些具有发展前景和已具备发展条件的企业,建议政府给予政策和资金上的扶持,扩大生产规模,把企业做大做强。

  兰溪米业近百家企业中有18家可立即扩大生产规模;24家电子企业中有5家可增加生产线10条;塑编包装32家企业中有10家可增加生产线10条;蔬菜生产和加工业8家企业中有3家可扩大规模生产……这一组组数据分析背后,让企业看到了发展的前景。这些企业按预期扩大了生产规模,也就为困难职工(农民工)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岗位。

文章作者:钟晓敏    刘小芳/编辑:李俊/审签:罗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