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创新是供给侧改革的重要动力

08.07.2016  20:28

      发达国家都曾在质量发展方面有着独到的创新,这些经验对于中国开展质量强国建设有何启示? 从中国自身历史发展来看,质量方面如何继承与发展?7月1日,在省部级干部全面实施质量强国战略专题研讨班上,武汉大学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程虹教授全面分析了欧美等发达国家经济转型时期在质量方面的主要做法,结合中国的质量发展历史和实际,提出了我国实施质量强国战略的意见和建议。他认为,质量创新是发达国家经济转型时期共同推进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政策,也是我国新常态下供给侧结构化改革的重要动力。

      程虹说,20世纪50年代是日本的质量管理体制机制发展完善的关键时期,形成了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的质量管理体制机制,既符合国情又独具本国特色,并由此成功实现了经济振兴;20世纪80年代,面对日本制造迅速占领美国市场的情况,美国政府采取措施,鼓励企业加强质量管理,改进产品质量,推动企业进一步提高市场竞争能力;欧盟一直致力于建立自由贸易的“单一市场”,在政治制度上也逐渐建立起超国家层面的统一管理。在质量管理体制机制的完善发展过程中,其统一、宏观的特征尤为突出。

      程虹认为,发达国家质量发展政策的共同启示是,普遍重视质量在供给侧创新中的作用,美、欧、日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其质量发展均基于重大质量安全风险防范,由政府、市场和社会三方协同参与,逐步建立起动态变化机制;经济转型时期各项政策的制定都归结于质量创新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以企业家和技能型劳动力为主的质量要素创新是质量创新激发企业主导作用的关键;市场对质量的决定性作用取决于国家质量管理体制对质量中介服务机构的培育和监管能力;推动质量管理方法的应用是质量创新有效性的重要基础;质量管理机构的准“三权合一”是质量管理体制机制有效运行的基本规制等。

      从秦汉时期适应大一统国家质量管理技术基础的建立,到唐宋时期以政府直接管理为主要特征的传统质量管理体制的法制构架基本形成,最后到新中国时期中国特色质量管理从质量技术创新向质量制度创新的跃升,推动和适应质量创新是中国质量管理发展的重要规律。

      分析完中国质量的发展历程之后,程虹提出了建设质量强国的10大问题,包括质量是实现我国强国目标的重要推动力、我国当前面临的战略环境迫切需要推进质量强国战略、国民收入和企业质量能力提升是质量强国的核心目标与重点内容、优质优价的市场机制是国家强大的制度基础、产品比较实验是实现强国目标的重要手段、质量大数据是国家的重要战略资源、团体标准激发国家强大的创新活力、质量服务业是提升我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性产业、质量诚信体系是国家强大的软实力基础、强大的国家必须有强大的质量治理能力等。

      “质量创新是指通过技术、管理和文化等多种方法,实现固有特性持续不断地改进和提高,从而更好地满足消费者和使用方的需求,并最终实现更高的效益。”在程虹看来,质量创新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一个系统工程。因而,无论是域外发达国家的还是历史的比较都能证明,政府质量管理体制的建立是社会质量创新的系统需要,也是推动质量创新的基本政府公共服务职能。

      在此前,武汉大学联合清华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和中国社科院共同组织了一次针对质量创新对供给侧影响状况影响的调查,历时3年,获取了大量一手数据。程虹结合调查中获取的素材,对质量创新进行了分析。他认为,需求创新是质量创新的前提、技术创新是质量创新的根本支撑、要素创新是质量创新的根本动力、服务创新是质量创新实现的主要路径、管理创新是质量创新的微观基础、制度创新是质量创新的根本保障。

      程虹建议,新常态下质量管理体制改革的主要职能,是通过提高供给侧体系质量来满足质量需求创新,通过强化质量综合管理职能支撑我国质量基础设施的技术创新,激活企业家和高技能劳动力的质量要素创新是质量创新改革的主要内容,形成公平竞争而又充满活力的质量服务创新是我国质量创新改革的重要路径,驱动具有中国特色的质量管理创新是我国质量创新改革的微观基础,构建对质量的多元共治机制是我国质量创新最重要的制度创新。

来源:中国质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