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税体制改革进行时(九):在更精、更深、更细上下功夫
在今年财税改革取得显著阶段性成果的基础上,今后的财税改革要在更精、更深、更细上下功夫。明年,省财政厅将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从以下几个方面推进财税体制改革:
一是进一步加大减税降费力度。按照统一部署实施“营改增”,进一步降低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一方面缓解经济下行的压力,减轻企业和居民负担,激发市场活力;另一方面简政放权、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的需要。
二是深入推进财政资金统筹整合。根据《国务院关于印发推进财政资金统筹使用方案的通知》的要求,将印发近3年工作重点,进一步提高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划入一般公共预算的比重,对公共资源实行统筹配置,从制度上打破政府公共资源条块分割、以收定支、收支挂钩、分配不合理的旧格局,推动建立全口径政府预算统筹、统批、统编、统管的分配新机制。
三是扩大市县安排使用财政资金自主权。市县对中央和我省下达的各类专项转移支付,可以结合自身情况,在不改变资金大类的情况下,充分发挥信息管理优势,将资金自主配置到亟需安排的项目,自主确定资金额度,按程序将整合方案报省直相关部门备案。省财政将进一步扩大一般性转移支付的规模,提高按因素法分配专项转移支付的比重,严控直接面向县以下散小项目的直接“戴帽”分配,充分发挥市县统筹整合财政资金的积极性和责任感,合理安排、有效使用财政资金。
四是在水利、交通领域继续探索事权与支出责任相匹配的制度改革。对于全省性的、外部性强、市县无力承担的重大项目,以争取中央支持和省投入为主,如洞庭湖治理、高速公路等;对于跨区域、跨流域、受益范围较广的重大工程,由省与市县共同分担,具体根据不同项目合理确定比例,如病险水库治理,河道疏浚、灌渠等;对于市县具有信息管理优势、资金负担不重的项目,原则上由市县自行负担,省里给予政策引导和资金激励,调动市县开展相关工作的积极性。
五是借助第三方,运用普遍接受标准对市县财政运行状况开展绩效信用评价。建立省对市县财政运行综合绩效考评机制,选择7大类19项指标,对市县透明预算、规范编制、优化支出结构、盘活存量资金、加强债务管理、控制财政供养人员、严肃财经纪律严格进行量化考评。考评机制将体现三个原则:第一、以推进改革为重点,将新预算法和中央重点推进的财税改革有关规定,转化为可量化的考评指标,融入综合考评体系;第二、以解决问题为导向,针对我省财政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和历年积弊,专门设置指标,或加大分值权重;第三、以防范风险为底线,突出对高风险领域的约束性、预判性考评。
六是探索建立既舒缓当前又有利长远、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的债务预算管理与风险防控新机制。第一、建立在省政府领导下省级债务管理与控制联席会议制度;第二、结合债务限额管理的政策,完善激励约束机制,督促市县消化现有债务,腾出空间建设新项目,消赤的任务也将纳入政府绩效考核指标;第三、完善对市县预警机制。对全省市县分为绿色安全区、黄色提示区、橙色预警区、红色警告区,并以此作为基础,在新增债券分配时,向安全区、低风险地区倾斜,减少高风险地区债券额度。并实行有差别的利率制度,不能让风险高的地方搭便车、坐享其成。
七是建立政府性投资基金全生命周期管控机制。当前各部门纷纷设立基金,这是转变财政支持经济发展的有效方式,为促进和规范改革转型,省财政厅将出台《政府性投资基金管理办法》,对基金的设立、审批、期限、资金安排、风险防控到处置收回进行全生命周期的管控。从一开始就建立规范的管控机制,既有利于规范基金运作,又可防控风险。
八是编制省级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债务预算3年中期规划。将省级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债务预算拓展到其他领域,并以此为基础,编制3年财政中期规划。一方面,结合十三五规划,确定“要干什么事”、“需要多少钱”、“怎么来筹钱”,提高预算安排的前瞻性;另一方面,又相应建立与之相匹配的投融资机制,既保障工程建设资金需要,又不超出财政能力,符合代际公平的原则,确保项目建设资金的可控性、约束性和财政运行的可持续性。
同时,要综合协调推进其他各项改革工作,抓好PPP示范项目落地和规范推进;进一步完善政府购买服务相关的政府采购、预算管理等配套政策;进一步完善第三方绩效评价机制,加大考核力度;进一步完善投资评审制度,加强资产管理和会计基础工作等等。
[稿源:]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