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震林:五战五胜 粉碎“游而不击”谬论

19.08.2015  14:17

 

谭震林雕塑

攸县博物馆

谭震林

谭震林给攸县部分领导的书信手稿

   红网株洲站8月19日 株洲日报记者 胡文洁 谭浩瀚 通讯员 周世伟报道 
  
  “皖南门户,长江边上,平静的繁昌,成了烽火连天的战场……峨山头的搏斗,塘口坝的血战,我们用雪亮的刺刀,暴烈的手榴弹,火力猛烈的机关枪,前仆后继的冲锋,把敌人打下山岗……
  
  1940年春天,一曲铿锵有力的《繁昌之战》在中国大地上传唱。该歌曲讲述了1939年新四军与日军五次争夺安徽繁昌县城,浴血奋战的故事,极大地鼓舞了士气。
  
  指挥繁昌保卫战的将领就是攸县人谭震林。
  
  如果你稍加注意,属于谭震林的纪念地其实有许多许多。
  
  在井冈山,有一个雕塑园,那里展示着革命历史人物群像,谭震林在那里,腰别手枪,注目远方。
  
  在南京,渡江纪念馆广场前,渡江战役总前委五人雕塑群像中,谭震林和粟裕、邓小平、刘伯承、陈毅站在一起。
  
  在繁昌县烈士陵园里,谭震林亲率部队打赢“繁昌五次保卫战”,五次击溃日军的故事,历久弥新。
  
  在福建省龙岩市的闽西博物馆里,也有大量关于谭震林的史实档案,该馆工作人员会告诉你:“谭老的名字,在我们闽西,可以说家喻户晓。而且,大家都亲切地称谭老为‘我们的谭老’。
  
  “我们的谭老”,当然更是攸县的谭老,也是茶陵以及中国第一个工农兵政权乃至整个中华民族的谭老。在攸县攸州公园狮师岭东麓,谭震林的部分骨灰就埋葬在此。1983年9月,谭震林病逝后,家人遵照其遗愿,将他的一部分骨灰葬入井冈山根据地烈士陵园,一部分骨灰葬回攸县。
  
  游子远征,落叶归根。
  
  从1902年出生,到25岁时上井冈山,谭震林在家乡攸县以及邻县茶陵度过了自己的青年时光,边当工人边学习,不断积蓄力量。在那个风云际会、动荡不安的年代里,贫苦人家出身的谭震林从株洲走出去,心怀民众、热血救国,上井冈山、鏖战江南抗敌寇、渡江促成解放……
  
   【行走】

  雨步云行闽粤赣,犹忆茶陵红满天
  
  历史照片显示,攸县城关镇珍珠巷内的谭震林出生地,只是几间破败的房子。残损的旧砖,青灰的破瓦,一切都显得十分平凡。
  
  但是,在攸县,稍微知道一点谭震林历史的人会告诉你:“谭老年轻的时候,很小就开始做工,每天从这里开始早起晚归的生活,铸就了他刚强的性格,与至死不渝的革命情怀。
  
   偷书“小学徒”的家国梦
  
  7月22日,攸县县城一隅,谭震林生平业绩陈列室安静地立在珍珠巷路边。
  
  攸县博物馆馆长朱蔡立告诉记者,上世纪20年代,谭震林担任攸县工人纠察队队长时,曾在此居住和工作。2001年,县里对旧居进行了抢救性修复、布展。几经改版升级后,如今,陈列室已与时俱进,可采用声、光、电等科技手段,逼真地再现谭震林一生的丰功伟绩。
  
  于是,在现代化的声、光、电中,谭震林一生的主要故事,在十几分钟内被完整呈现在访客面前。
  
  12岁那年,读了3年私塾的谭震林遭遇家庭变故,不得不到茶陵县城关镇上的书纸店当学徒,挣钱补贴家用。当时的谭震林,学习了解世界的欲望已被激发,但书纸店内众多的书籍与他无关。
  
  店铺老板想要卖书,当然不能卖被翻阅过的书,于是从不准许谭震林看店内的书籍。
  
  但谭震林想出了自己的办法。朱蔡立介绍,为了看书,谭震林白天在书纸店内拼命工作,晚上就把书偷偷拿出,熬夜苦读。
  
  “我那时看书的技术是很高明的呢!看过的书和没人翻过的一样。”数十年后,回忆起这段“偷书”来读的日子,年迈的谭震林不无得意。
  
  谭震林偷书来读的日子,正好是清朝覆灭、革命烽烟四起的日子。期间,谭震林不仅阅读了大量古典名著,还接触到了一些进步书籍,“那个年代,工人谭震林对工人、农民的疾苦有切身之痛,年轻的他一接触到革命思想,就立志要走革命道路,救亡图存。”朱蔡立说。
  
   隔壁“怪人”指引,他寻路中国
  
  攸县与茶陵,是谭震林革命生涯的起点。
  
  谭震林在书纸店当工人时,目睹了许多不平事。有一次,店里老板娘竟然动手打了一位年近六旬的老工人。义愤填膺的工人们联合起来向老板施压,一连罢工三天。最后,老板和老板娘不得不向老工人赔礼道歉。
  
  “这次小范围内斗争的胜利,让谭震林第一次感受到了劳动者们团结起来的巨大力量。”朱蔡立认为。
  
  1923年,21岁的谭震林在茶陵进书纸料时,被湘军陈嘉佑部抓去服劳役。几个月中,他耳闻目睹了该部长官欺压士兵、奸淫妇女、贪污索贿、掠夺老百姓财物的种种劣迹。对与民争利的军队,他开始深恶痛绝。
  
  路在何方?
  
  这时候,已到攸县徐博文书纸店当师傅的谭震林,发现攸县街上经常出现一个“怪人”,此人书生模样,但整天神神秘秘地,还经常到工人、农民群体中宣传革命。
  
  不久,谭震林就与此人熟络,并得知此人是共产党员余来。从1925年开始,余来作为谭震林的入党介绍人,经常向谭震林介绍进步书刊,播撒革命思想。
  
  1926夏,北伐军攻占攸县县城时,谭震林为北伐军当向导、架浮桥等,工作出色。中共攸县党组织决定吸收他入党。入党时,谭震林将原名谭喜起改为现名,取“虎啸生风震山林”之意。
  
  差不多一年之后,毛泽东领导的湘赣边界秋收起义部队打到茶陵,谭震林闻讯加入,并迅速成为中坚力量,不久后,成功当选为新成立的茶陵县工农兵政府主席。
  
  随着革命的深入,土豪劣绅对革命十分不满,纠集军队,向红色政权疯狂反扑。1927年12月26日,在国民党军队的进攻下,茶陵失陷,谭震林率部跟随毛泽东上了井冈山,奔走于湘赣粤闽多地,戎马一生。
  
  行走在今天的茶陵县工农兵政府旧址内,旧时代衙门的建筑样式扑面而来。但是历史却会告诉你,在1927年,它为攸县的工人、农民、军人所共有,成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第一个工农兵政权建立的见证者。
  
  今天的人们参观茶陵县工农兵政府旧址时,工作人员会向你介绍谭震林在哪里被推举为政府主席,在哪一处房间与人商议战事……近百年历史风尘后,它依然静静述说着一段段往事与传奇。
  
   【印记】
  
   打得日寇不敢再来
  
  “国民党军队是我的手下败将,但共产党军队是我的大敌。”——这句话,出自一位日军高级将领之口,其心悦诚服的态度,可见一斑。
  
  让这个日军将领说出这番话的,就是谭震林。
  
  抗日战争爆发后,谭震林负责领导的闽赣苏区、闽东苏区的红军游击队被改编为新四军第三支队。从此,新四军第三支队在皖南与日寇展开了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战。
  
   红杨树战斗,新四军进入皖南地区的第一战
  
  1938年8月,谭震林率领新四军第三支队奉命接替国民党军在安徽省芜湖县红杨树、峨桥、青弋江一带的阵地防务后,才知道前沿阵地红杨树已经丢失。于是命令大家立即构筑工事,做好阻击日军南下的准备。
  
  一天夜里,谭震林命令部队佯攻日军阵地,弄不清虚实的日军被骚扰一夜后,只得撤退。
  
  谭震林料定日军将反补,于是早做准备,趁机修筑工事,只等日军上门。
  
  不久后,600余日军在大队长月川的带领下,沿着圩埂向红杨树开来。
  
  由于早作准备,此战毙敌百余人。后几日,月川又带人来战,仍被打退。月川部一溃百余里,无奈只好转攻右翼的国民党军第一0八师。
  
  “日本人不来了,你们就不能打出去?”谭震林密令组成一支袭击小分队,趁夜成功袭扰日军在湾止镇的据点。
  
  新四军第三支队在谭震林的领导下,从1938年12月至1941年初,共进行大小200余次战斗。红杨树战斗、马家园战斗、父子岭战斗威震敌胆,都不同程度地杀伤了日军。
  
  其中,红杨树战斗是新四军进入皖南地区的第一战,极大地鼓舞了战区军民。
  
   繁昌保卫战,日本派遣军输得口服心服
  

  抗战初期,部分国民党政客鼓吹“新四军游而不击”、“新四军不能打大仗,对江南抗战没有贡献”等,大肆抹黑新四军。
  
  此时,繁昌保卫战爆发,谭震林亲率新四军第三支队五战五胜,彻底粉碎了这一无耻谰言。
  
  原来,1938年10月,国民党一四四师在日军攻击下,仓皇逃窜,致使繁昌县北部地区沦陷。
  
  新四军第三支队于1938年12月进驻铜陵、南陵、繁昌抗日前线,担负起三个地区的防御作战任务。
  
  从1939年1月10日起至当年12月底,日寇先后5次进攻繁昌县城,谭震林指挥新四军第三支队,经殊死搏斗,5次保住了繁昌城,毙敌数千人。
  
  其中,尤以第四次繁昌保卫战最为著名。该次保卫战包括三次重大战斗,其中最突出的是“峨山头搏斗”和“塘口坝血战”。
  
  11月8日,日军600余人,携步兵炮、掷弹筒、轻重机枪等,进犯繁昌县城。
  
  此时,第三支队只有4个营的兵力。谭震林认为日军川岛警备队虽装备优良,兵力占优,但我军熟悉地形,应采取机动灵活的战术,扩大正面部署,对敌形成包围态势,以利于威胁和钳制日军。
  
  经分兵袭扰,8日上午,我军与日军在峨山头展开肉搏,8日11时,新四军将日军紧紧包围在繁昌城内。至17时,日军从北门出逃,撤回据点。这次战斗史称“峨山头搏斗”。
  
  “峨山头搏斗”之后,谭震林令各部撤回休整,以备日军再次来犯。果然,日军很快抽调了2000人以上兵力,再次围攻繁昌城。
  
  11月13日起,双方展开激战,谭震林决定将敌诱至汤口坝西北山地,再用主力出击毙敌。下午2时,敌人第二次增援400人,向新四军右翼包抄,被阻击。在战斗最激烈的时候,谭震林亲临前线指挥战斗,使士气大振兴。24时,日军施放烟幕弹后,秘密撤退。
  
  繁昌保卫战是新四军皖南抗战史上的光辉篇章。五战五败后,当时的日本派遣军总司令不得不称:“国军乃是手下败将,唯共产党乃是皇军之大敌,看来要在共产党手中夺取繁昌城是不可能的。
  
   【追忆】
  
   心念攸县,桑梓情深
  
  抗战及革命胜利后,谭震林曾多次回到家乡攸县。至今,在攸县谭震林生平业绩陈列室内,仍保留着不少他与攸县党政干部交流时所写的信件。
  
  “与谭老相识相交,是一生中最有意义最有价值最值得骄傲的事。”曾与谭震林有过数次交流的攸县人大常委会原主任颜甲龙回忆说。
  
   支持攸县发展农业,可搞“四个万
  
  1965年5月21日,正带领中央工作组在湘潭县蹲点的谭震林,特地赶到家乡攸县,住了一晚。
  
  第二天,谭震林前往颜甲龙负责开发的新市农场。得知大片山地上有4000多亩土地可开发,谭震林详细询问了攸县类似山地有多少、开发情况怎样、开发思路定了没有等,并说:“攸县可以搞四个万,棉花、苎麻、果园、茶叶各1万亩。
  
  谭震林走后,农业部副部长一行来到攸县考察,特地到新市农场看了看。
  
  颜甲龙猜测,在谭震林心目中,一定有一个为攸县农业发展的庞大计划,“可惜的是,不久文化大革命就开始了,要不然,攸县的农业开发或许将是另一番天地。
  
   今日我们谈谈攸县情况,谈一日
  
  1977年4月,颜甲龙到北京开会时,大会秘书处传来通知,谭震林要他到中南海汇报工作。
  
  颜甲龙回忆,他到谭震林家落座不久,谭震林就说:“今日我们谈谈攸县情况,谈一日。”果然,那天他们谈到了晚上。
  
  会议的后期,谭震林又将颜甲龙找去谈话,问他在攸县开展工作有何困难。得知当时攸县准备办烟厂,谭震林表示可以考虑,并称自己会尽力支持。
  
  回攸县后,经颜甲龙等人的努力,几个月就把烟厂办起来了,当年便投产受益。后来,颜甲龙再去北京时,特意给谭震林带去了几条家乡的烟,品尝着家乡的烟草,谭震林十分高兴,竟兴奋地给了颜甲龙一个大大的拥抱。
  
  至1983年烟厂关闭,该厂共为攸县创税利2000多万元。
  
   【人物小传】
  
  谭震林,1902年生,攸县人。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被推举为茶陵县工农兵政府主席。中央红军长征后,奉命留在根据地坚持游击战争。
  
  抗日战争爆发后,谭震林先后任新四军第二、三支队副司令员,亲率第三支队在皖南广泛展开游击战争。期间,谭震林指挥了“繁昌保卫战”,五战五胜,以少胜多,粉碎了日寇夺取繁昌、“扫荡”皖南的计划。
  
  1941年,谭震林任新四军第6师师长兼政委、苏南区党委书记,率部主动出击敌寇80余次,粉碎日寇疯狂进攻,领导开辟新区,保护了以茅山为中心的抗日根据地。1942年调任新四军第二师政委兼淮南区党委书记。1944年,谭震林率部解放淮安、宝应以东广大地区。1947年,谭震林任华中野战军第一副政委;指挥内线“兵团”取得胶东战役的胜利。1948年,同刘伯承、邓小平、陈毅、粟裕组成总前委指挥淮海战役。
  
  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中共中央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等职。1983年9月30日在北京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