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中游四省会城市在长沙论道乡村教师发展 共同签署《长沙共识》和《战略合作协议》

21.10.2016  01:37
本网讯(通讯员 黄军山)10月20日至21日,长江中游四省会城市“中国教师发展·乡村教师支持计划研讨会”在长沙召开。长沙、武汉、南昌、合肥四地教育行政部门、教师培训、教研部门负责人齐聚长沙,论道乡村教师发展。四城市共同签署了落实乡村教师支持计划的《长沙共识》和《战略合作协议》。 教育部教师工作司教师发展处处长黄伟,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党委副书记史习琳,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师发展研究所所长张布和,《中国教师报》总编辑刘华蓉,湖南省教育厅党组成员、副厅长王建华,湖南省教科院副院长赵雄辉,湖南省教师教育学会会长、原教育厅纪工委书记周德义,湖南省教师教育学会副会长、原湖南省教育厅巡视员贺安溪,湖南省教育厅教师工作与师范教育处副处长王俊良,湖南省中小学教师发展中心主任贾腊生,长沙市人民政府秘书长谭勇,南昌市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谢为民,合肥市委教育工委副书记王杰才,武汉市教育局副局长郭琳,长沙市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卢鸿鸣,长沙市教育局副局长邓芸等领导出席研讨会开幕式。 教育部教师工作司教师发展处处长黄伟,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党委副书记史习琳,湖南省教育厅党组成员、副厅长王建华,长沙市人民政府秘书长谭勇,在开幕式上讲话。 此次研讨会由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师发展研究所、长沙市教育局主办,长沙市中小学教师发展中心承办,旨在推介长江中游四省会城市《计划》“实施细则”的亮点与特色,交流《计划》具体实施经验、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深化区域教育综合改革的合作,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推动中部地区教育改革和发展。 研讨会达成了长江中游四省会城市《全面落实〈乡村教师支持计划〉长沙共识》。共识认为,努力造就一支素质优良、甘于奉献、扎根乡村的教师队伍,为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提供坚强有力的师资保障,对于让每个乡村孩子都能接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阻止贫困现象代际传递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 共识明确了发展目标:到2017年,要力争使乡村学校优质教师来源得到多渠道扩充,乡村教师资源配置得到改善,教育教学能力水平稳步提升,各方面合理待遇依法得到较好保障,职业吸引力明显增强,逐步形成“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局面。 共识重申,实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必须强化政府的主体责任,必须进一步加强经费保障,必须依法加强督导检查,在发展改革、财政、编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等部门强化配合的同时,教育部门必须主动作为。 共识认为,要从全面提高乡村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师德水平、拓展乡村教师补充渠道、提高乡村教师生活待遇、统一城乡教职工编制标准、职称(职务)评聘向乡村学校倾斜、推动城市优秀教师向乡村学校流动、全面提升乡村教师能力素质、建立乡村教师荣誉制度等方面采取关键举措。 四省会城市教师培训机构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从合作宗旨、合作原则、合作内容及合作机制方面进行了系统阐述。四城市拟在校长、教师培训,教学研究与指导,科研管理等多个领域展开合作,发挥各自优势,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会议听取和推介了长沙市、武汉、南昌、合肥等市及部分县(市)、学校贯彻落实《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实施细则》的经验介绍。 长沙市现有各级各类学校2852所,在校学生191.8万人,教职工13.58万人,其中有农村中小学教师2万多名。近年来,长沙坚持把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实施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策略的重要内容,努力为农村学校培养“下得去、教得好、留得住”的教师队伍,有效提高了农村教育质量,为长沙所有区县市率先整体成为全国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县(市、区)和省教育强县(市、区)奠定了坚实基础。长沙市坚持定校补充、定点支教、定期交流、定向培养、定量配置的“五定式”补充,不断优化农村教师队伍结构;实施“一体化”培养,建立“一网两站三平台”的师训体系,有效提高了广大农村教师的专业素养;通过提高福利待遇、改善工作环境、注重人文关怀等“多方位”保障,提高农村教师幸福指数。 长沙市的经验做法得到教育部教师工作司、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湖南省教育厅等部门领导的高度肯定,以及武汉、南昌、合肥等兄弟城市与会同志的一致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