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政部《乡镇论坛》重点推介津市美丽乡村建设经验
民政部《乡镇论坛》杂志2015年第6期(中)以《“关桥之治”提速美丽乡村建设》为题,大篇幅推介津市美丽乡村建设“三策并用”引导“关桥谋治”、“两式三化”撬动“关桥施治”、“三大变化”成就“关桥之治”的先进经验——
“关桥之治”提速美丽乡村建设
湖南省津市市灵泉镇通过探索“两式三化”建设治理模式,开创出了“村庄宜居环境美、村强民富生活美、村风文明行为美”的关桥新气象,关桥村也因此被评为湖南省“美丽乡村建设示范点村”。
借势运筹:“三策并用”引导“关桥谋治”
灵泉镇是常德市新农村建设的先行先试示范镇,在完成新农村建设原始积累后,镇党委、政府及时将新农村建设品牌优势转化为关桥点村建设优势,并运用“三策”对关桥美丽乡村示范建设进行了治理谋划。
在怎样起跳上用“借势”策。 在谋划关桥村示范点建设时,借用了三个优势。一是发展区位优势。借津市工业集中区西拓灵泉形成的征地拆迁和产业集群的区位优势,拉动关桥村宜居宜业发展。二是交通枢纽优势。借二广、安慈两条高速过境灵泉、互通关桥的枢纽优势,带动关桥村宜游宜商发展。三是办点资源优势。借常德、津市两级在关桥村办点、20多个部门在关桥联点的资源优势,促进关桥村先行先试发展。
在如何布局上采“示范”策。 按照“办点示范”原则,在规划上对关桥村进行了三个发展布局。一是建成现代农业“示范村”。通过开辟现代农业产业园,通过土地流转和农业招商,引进发展一个投资过千万、占地上百亩、产值超千万的大型农业产业基地,带动全镇农业产业发展。二是成为美丽乡村“样板村”。运用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致富回报农民的新思维,推动宜居村庄改造、环境综合整治和乡风文明建设。三是实现幸福生活“小康村”。通过“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建设,培育点村内生的产业活力和经济向心力,让农民无需背井离乡,在家门口就可宜居、宜业,率先实现全面小康。
在怎么发展上推“引进”策。 按照规划一张图、建设一盘棋的布局,在三个方面实施开放“引进”发展。一是纵向“引资”,解决“钱从哪里来”的问题。通过津市工业集中区西拓开发引资金、“二广”开发搞建设,用移民拆迁补偿、土地流转置换资金,拉动基础建设,启动宜居改造。二是外向“引项”,解决“发展怎么抓”的问题。将区位优势转化为产业引项优势,通过发展龙头企业带动农业产业发展。三是横向引智,解决“乡风如何转”的问题。通过引进城市党建资源、社会管理资源、文化教育资源等项目,带动启民智、修民德、正民风,提升乡风文明建设水平。
多元探索:“两式三化”撬动“关桥施治”
在对关桥村“三策”谋划运筹的基础上,镇党委、政府围绕美丽乡村治理建设实现形式,推出了以“两式三化”为核心的五条施治路径,有力撬动了关桥点村美丽乡村建设。
“组团式”运作。 主要是在组织领导上构建了“三层叠加”的运作模式。一是常德“组团引领”。借助常德市委常委、组织部长、统战部长雷绍业领衔工作队来关桥村办点,引领关桥村美丽乡村建设。二是津市“组团示范”。依托津市市委副书记庞波和市委常委、组织部长杨文惠联手在关桥跟进办点,带来市委工作队配合治理建设,引导关桥村办点示范建设。三是灵泉镇“组团服务”。镇党委书记和镇长带领8名镇干部驻村,按照干部“包组联户”开展美丽乡村建设组团服务。“三层叠加”组织领导模式,有效解决了“如何领导、怎样组织、怎么服务”的引领问题,为关桥村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和服务支撑。
“帮扶式”援助。 采取常德、津市两级领导办点的资源整合模式,对关桥美丽乡村建设进行了两个方面的帮建。首先,是部门结对帮建。常德市领导雷绍业领衔办点工作队,带动市直机关工委、市委党校、人社局、统计局、老干局、工商联等12家单位结对帮扶,先后援助建设资金150万元;津市市领导庞波、杨文惠组织市住建局、环保局、农机局、非税局、人民医院、计生局、商务局、检察院等8个后盾单位,先后支持建设资金306万元。其次,是项目跟踪帮建。在两级办点领导的直接参与、全程调度下,通过打造关桥村项目建设“洼地”,先后引入农危改造、安全饮水、村组公路、沼气推广、清洁工程、环境治理、土地整理、宜居村庄、农村物流、农业科技、污染治理、农电村网改造等20多个项目落户关桥村。
“工业化”经营。 按照以“工业化”带动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思路,在关桥村主推了“三化”产业开发。一是农业生产“工厂化”。利用津市工业集中区西拓平台和关桥村土地资源优势,通过招商引进了投资1.2亿元、占地100亩的湖南和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落户关桥。目前,公司第一期投资7000万元、年产鲜菇5000吨的食用菌工厂化生产线已经建成投产,成为了湖南食用菌生产的龙头企业。二是农业产业“基地化”。通过土地流转和农民土地使用权入股等形式,引进湖南明泰食用菌有限公司投资1000万元,建成了占地100亩的食用菌产业基地,可创年产值1500万元。三是生产营销“公司化”。主要是以和平生物和明泰食用菌两家企业为龙头,按照“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带动食用菌主导产业“公司化”运作。
“集约化”联动。 本着“集中开发、集中建设、集中整治”的理念,突出抓了三个方面的环境联动整治。一是按照“五纵三横”的规划,建成了功能设施齐全、道路纵横互通、亮化绿化净化的宜居小区。二是建好“四带”。即建好高速“绿化带”,建好水渠“灌溉带”,建好村组“交通带”,建好产业“经济带”。三是抓好“启民智“治愚”、修民德“治乱”、正民风“治脏”、保民生“治穷”、解民难“治水”、忧民怨“治污”的“六治”工作。
“社会化”治理。 主要按照农村社会化治理的方式,实施了“三化”治理。一是“平台化”管理。村配套新建了群众工作站、农民培训站“两站”;统建了综治室、图书室、远教室(广播室)、娱乐室、计生室“五室”。二是“包保化”服务。推行了镇村干部每人包50个农户的党员干部“到户工作法”,要求每一名镇村干部每月上门走访农户不少于5次。三是“系列化”教育。着眼于培养“有文化、有技术、有本领,讲规矩、讲道德、讲文明,守本分、守秩序、守法纪”的新型农民,村里开设了文化科普大课堂,还通过乡村夜话、农民论坛、支部书记博客、党员QQ群等途径,广泛开展“话政策、话发展、话形势、话稳定”的大讨论,让党员干部和群众在讨论中感知差距和压力,引导大家转变发展观念,走科学发展现代农业之路。
影响评估:“三大变化”成就“关桥之治”
关桥美丽乡村建设的探索实践,带来的不仅是农村外在的深刻变化,其内在的嬗变,也对新农村建设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农村变社区的“环境之治”,加速了农村城镇的建设步伐。 关桥美丽乡村建设,一改了过去分散居住、分田劳作、分而治之的传统模式,已初步形成了“一心两翼三区四带”的美丽农村社区新雏形。今日的关桥,是以关桥宜居小区为中心,以津市大道、关桥大道为两翼,以产业区、商业区、居民区为载体,以园区旅游观光带、农业产业带、农家文化休闲带、工业集群体验带为拓展的美丽农村社区新景观。“参与环境整治,共建美好家园”已经变成了集体行动。这一行动所带来的最直接效果,就是推动了全村城镇化的整体提速,促进了农民精神面貌的焕然一新。
农业变企业的“产业之治”,推动了现代产业的发展进程。 关桥村在和平生物和明泰食用菌两大龙头企业的带动下,已整体步入村域经济快速高效发展的成长期,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在明泰食用菌产业基地带动下,全村已有40户农户发展食用菌大棚产业,辐射拉动全镇上百户从事食用菌生产。通过关桥村大力发展高附加值生态农业、特色农业、特色农产品加工的示范带动,全镇形成了一批集乡村休闲度假、观光旅游、科普教育、娱乐健身为一体的现代农业新业态。
农民变市民的“生活之治”,掀起了农民思想的革命风暴。 关桥美丽乡村建设,在更深层次上带来的是农民思想观念上的“五多五少五变”新气象,即村里讲政策、讲法规、讲道德、讲文明、讲技术的人多了;打牌赌博、封建迷信、邻里不和、打架斗殴、虐待老人的人少了;农民素质变好了,农民家庭变富了,村容村貌变靓了,干部班子变强了,农村道路变硬了。 (津市市民政局 张明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