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爱照亮童年——记浏阳永和完小名师工作站研讨活动

19.03.2016  11:49

本网讯(通讯员 何睿瑞)2016年3月16日,油菜花开正盛的日子。浏阳永和完小名师工作站开展了语文与数学研讨活动。

阳春三月,清风一路相伴。离了城市,这春意好像也更浓烈了般,染透了乡村四野。永和完小就坐落在这附近的小镇上。干净、朴素,是乡村小学特有的线条。两栋教学楼隔着操场迎面而立,不算崭新高大,却也简单大方。有孩子在打扫,看见来人会羞涩地微笑,然后继续一丝不苟地干着手头的活儿。经过教室,好奇的孩子会张望着,晶亮的眼睛滴溜溜转,盛满了稚气天真。正好向春芳老师的诵读课就是冲着这份稚气天真来的。

十数对花谣》来自《日有所诵》二年级下册第十五单元,这首来自民间的童谣简单、干净,天然自带着泥土芬芳,于永和完小的孩子而言,是再熟悉不过的乡村风物。可见,向老师从选择教材开始,就花了一番心思。接下来,对话变得简单,诵读亦简单。二十分钟的时间里,向老师带着孩子以各种方式诵读着,简洁的课堂,大大的智慧。声音循着文字,文字追逐声音,听课的老师们也跟着走进这花的世界,童谣的世界。在节奏的场域里,发出声音即享受。

记得朱老师在《朱爱朝母语课堂》一书里说:“叩击桌面的整齐节奏声,是这间教室内的‘同声相应’,整个教室变得暖暖的。”当下,永和完小二年级57班的教室里,也正充盈着满满的“同声共振”。

课后研讨时,朱老师为工作站的老师解读了这学期以“诵读”为本的初衷所在:希望借由“教师诵读”带动“学生诵读”,以此激发儿童内在对于书籍的热情,让“日有所诵”成为生活的日常。永和完小的朱校长和老师们一起全程听会,对工作室提出的诵读课程相关建议给予了热情支持。正是因为有着这样一批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我们才在一所乡村小学里,看到每个班级都有一个精致的图书角,每个孩子的桌头都摆放着自己心爱的书籍。

工作站名师戴蓉主持了数学团队的活动。育才二小陈英杰老师执教了《探索图形》。陈老师的课堂充分展现了新课程改革形势下小学语数课堂的各个流程。在教师的循循善诱下,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课堂氛围和谐。学生展示自信,表达流畅,思维训练充分。

课后,工作站名师戴蓉主持了团队的评课研讨活动。在活动上,团队成员你一言我一语,各抒己见,气氛相当热烈,分别就两堂课的得失进行了总结肯定,提出了改进意见。戴蓉老师就工作站数学这个学期的工作作了安排布署。

在永安完小五 7班一个孩子正捧读的书上,我看到了梅子涵先生写的序言:

我们先要懂小孩,

然后才知道给什么。

怎样的食物,

怎样的衣服,

怎样的教育,

怎样的知识,

怎样的书籍、文学、故事,

怎样的颜色、画面、神情,

怎样的言语、风趣、情感,

怎样的浅,怎样的深,怎样的诗,怎样的理。

……

梅子涵先生把这样的殷殷期盼写给大人,是“点灯人”在唤醒。却不曾想,这段文字和这本书,会在一个乡村孩子的手里熠熠闪光。

用爱照亮童年,浏阳永和完小工作站在行动。

(摄影:沙皓)